详解眼斜位黄炳南原创详解眼位(眼隐斜视)问题由《美式 21 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作者黄炳南先生撰写在广大验光员学习屈光检查后, 让更多的验光人员了解视觉, 我们必须对眼位这个概念了解清楚,要知道它到底是表达什么意义,作用是什么?眼位的定义是什么? 首先, 我们要知道, 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隐斜视, 没有一个人有绝对的正眼位, 当隐斜视大到一定的程度时, 当融像贮备代偿不足时, 就会有不同程度的视觉问题出现。这些视觉问题就是可以通过对眼位的测试, 得到可靠的依据, 再对眼睛视觉进行矫正。测试方法与处理方法, 请参考《美式 21 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 AC/A 比值的分析》. 再次让我们看一下英文是怎样表示眼位: “ Distance lateral phoria ”:我们常以“远眼位”为表示,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 Phoria 表示为隐斜视, 但出现显斜视时,英文是用“ heterotropia 或 strabismus ”来表示的。“ Near lateral phoria ”: 我们常以“近眼位”为表示, 但如从英文整体的含义上来说,应该“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当我们在测试眼位( 水平性隐斜视)时, 就是破坏两眼的融像, 通常我们分离融像的方法有四种:红绿分离法、偏光分离法、棱镜分离法、成像不同分离法(马氏杆法就是) 。每种方法各有优点与缺点,也就是说, 各种方法测试出来的数据有小偏差,但远眼位(视远时水平性隐斜视)测试时, 偏差的数据更小, 近眼位( 视近时水平性隐斜视)时, 偏差的数据略大些。(以后有机会可以写出各种方法测试的优缺点文章) 一、正位眼与隐斜视没有隐斜视的两眼我们称为“正位眼”,又称正位视。在融像机能大部分或-1- 黄炳南原创完全消失的情况下, 眼球仍能维持其功能性原在位, 无偏斜趋势的状态。如两眼注视一物体时, 遮盖其中一眼, 而两眼视线仍能准确的投向该物体, 且不出现分离现象。但实际上绝对正位眼是不存在的。每一人都有隐斜视存在。只是每人的隐斜视程度、情况不一样而已。隐斜视, 就是隐性的斜视, 我们用眼看上去, 是看不出有斜视, 它是用眼睛的聚散功能( 融合力) 作为一种补偿, 而不表现出来的一种看不出的、潜在性的眼位偏斜。请参考《美式 21 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 AC/A 比值的分析》。二、融像贮备当双眼注视一个物体时, 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使视线同时落在一个点上,两眼视线起集合或开散作用,使双眼单视。两眼同时感知物体,使双眼视网膜融像为一个,这个过程融像反射,为了维持双眼单视作用,由视中枢神经发出的运动性冲动指令,经 Perlia (佩利阿)核传导至双眼的内外直肌,使之协调运动,从而维持一个清晰的融像。大脑控制两眼眼肌运动的能力, 并能产生双眼单视, 这个控制眼肌的范围,就是融像贮备,也就是聚散功能,又称为集合贮备。双眼单视融像力分为运动性融像和感觉性融像。融像贮备是运动性融像, 并不是感觉性融像( 感觉性融像的眼睛并不会运动, 与近感性集合有别)。融像贮备就是为了让双眼有立体视觉, 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 使双眼立体视更好的建立在“帕努姆氏( Panum ’s)”空间内。隐斜视的融像力代偿不足时,就会引起症状(视疲劳等) ,如不得到处理或是治疗的话, 就会造成双眼视觉系统的状态恶化。请参考《美式 21 项验光视觉检查法》书或《隐斜视测试与 AC/A 比值的分析》。根据 Morgan 常值,一个正常人的眼睛的融像贮备为:视远时 BI4 △± 2~-2- 黄炳南原创 BO 10 △± 4; 视近 40cm 时 BI 13 △± 5~ BO 11 △± 7。也就是说, 正常人的正视眼能在这些值范围内看清楚物体并正常融像, 有双眼单视功能。三、眼睛集合(辐辏)聚散功能集合, 即是当眼球的近点反应。两眼同时注视一物体, 当物体移近(6 米以内)时, 眼球借内外二直肌向内转, 使两眼视线集合于一点上, 方能产生双眼单视。物体越近,眼球内转程度愈大,此种称为集合(辐辏)。集合( 辐辏) 之目的在于维持两眼单视, 是否出现利复视及其程度 DP 可式确定: DP 一般不要超过±5。(本值还没有得到证明) DP =V+ VD + PE+ Ph 上式中 VD 为集合需求; PE 为棱镜度数,基底向外为正值,基底向内为负值; Ph 为隐斜视度, 内隐斜视为正值, 外隐斜视为负值; 此三者总和为集合刺激, V 为集合反应(多数指为近感性集合与调节性集合之和,为负值) ,可从 0 至最大集合,但为持久而舒适,须有一定量地集合贮备, 其贮备足够与否, 由各种测试值( 即是模糊、破裂、恢复) 与各种规则来确定,如 Morgan 常值等。若集合反应与聚散刺激之差超过
详解眼斜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