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烛之武退秦师.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1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兵法著名的“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就是俗称的“离间计”,其实,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那么,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的呢?我们学习的新课《烛之武退秦师》,将会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故事背景
链接
1、用四个字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晋、秦两国
为什么围攻郑国?
晋秦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用四个字概括第二段的内容?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临危受命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
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心平气和,平缓。
诚恳,反问语气。
委婉,平缓。
反问,语调略高。
较轻,有力而肯定
拉长音
态度诚恳,中速读。
要有愤激之感,速度较前要快。
反问语气
反问语气
语速承前
语气平缓,诚恳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矛盾,打动了秦伯,使秦退兵,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欲扬先抑,
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
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
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
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
劝秦谨慎.
思考探究:用四个字概括第三段的内容?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是什么?
说退秦师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亡郑利晋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存郑利秦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晋贪忘恩
小 结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
存郑利秦
晋贪忘恩
三点理由
2、下列“其”字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不知



D
本课验收
3、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与郑人盟: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况且您曾经接受晋国的恩惠
:如果您能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C
本课验收
翻译下列句子:
,君知其难也。
,何厌之有?
,又欲肆其西封。
,唯君图之。
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困难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疆界,又想扩张他西边的土地。
使秦国的土地减少来对晋国有利,希望你考虑这件事。
2、本文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是:

① ;
② ;
③ ;
④ 。
检测上节课内容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1、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整个故事:
烛之武退秦师。
探究交流:你最欣赏的是哪一个人物,理由
是什么?(分

烛之武退秦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文库旗舰店
  • 文件大小455 KB
  • 时间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