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语文会考古诗词部分:共52首《古诗词联句》.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复习范围
1、 古诗词部分:共52首,见讲义《古诗词联句》
2、 语文课本重点篇目15篇
第一册:白话文《我的空中楼阁》、《洛阳诗韵》;
文言文《劝学》、《师说》
第二册:白话文《一段最古的长城》、《长城远眺》、《长城》;
文言到楼阁。把小屋称之为楼 阁,也表现出作者对它的钟爱。
(二)寄托了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抒发了热爱自然、追求自然 的美好感情。
2、 本文着重描写小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构上可分为两部分。看看选择什么 样的角度,才使这样划分比较合理?
答:选择立足于小屋之外及立足于小屋自身这样两个角度,看小屋与周围环境关 系比较合理。所以,第一部分应是第1-8自然段,第二部分为第9T8自然段。
3、本文的一个写作特色是围绕一个中心,不断变换写作角度。说说本文的中心 是什么?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变换写作角度的?
答:本文的中心是:通过小屋的描写抒发对自然段的热爱与向往之情。围绕中心, 文章的角度变换多端:1)、时间角度的变换,写白天的景色,又写夜晚的景色; 2)、空间角度的变换,有近看,有远看,有仰视,有俯瞰,有写“领土”,有 写“领空”;3)、表达方式的变换,有写景,有抒情。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原文略
思考与练习:(仅供复习、出题参考之用)
1、 作者说,《清明》绝句“音节十分和谐、圆满;形象非常清晰、生动,而有境 界优美、兴味隐跃",想一想,作者怎样分析这些特点的?
答:作者紧扣诗的特点逐句进行赏析。先分析清明雨凄迷而又美丽的意境,透视 雨中行路者孤身行路、伤怀怅惘的心情,揭示清明春雨和行人心绪互为交融、 情景相生的胜境;然后赏析雨中的行路人在此时此地、此情此境中复杂微妙 的心情。于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便呈现在读者眼前。
2、 “纷纷” 一词是这首小诗的“诗眼”,作者围绕“纷纷” 一词做足了文章,说 它是“形容春雨",“也形容情绪",“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情绪“。试以作者 的评析为例,说说这首小诗是如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答:先说“纷纷"一词“用得好极了 ",好在它“抓住了春雨的特色"和“清明 雨的精神”“传达了" 一种“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进而揭示“纷纷” 一 词不仅是“形容春雨的意境",而且“还在形容着雨中行路者的心情"。在此, 作者通过诗的第二句的辨析,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把春雨纷纷飘落和雨中行路 人凄迷纷乱的情境融合为一体,从而领悟了这首绝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的特点。
3、评价诗的意境,必须抓住语言加以品味。这首小诗,语言通俗,自然如水, 无雕琢、造作之处,但意境却十分优美悠长。请抓住下面几个词,看看作者
是如何进行品味的?
答:“纷纷":用比较法从雨的特征、精神和境界上品味,还从行路人的心情加 以品味
“行人":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从情感、心绪上加以品味
“遥":在联想中通过其“不远不近”令人遐想的距离感来加以品味。
总之,语言的品味,全不在拘泥字面意义,而在于语言背后的境界
《纳谏与止谤》
原文略
1、 作者在文章中联系现实,对《讽齐王纳谏》进行了评价,并有所发挥。想一 想,作者是选择什么角度对《邹忌讽齐王纳谏》进行评价的?假如要你进行 评价,你准备从哪个角度入手?
答:作者选择齐王勇于纳谏的角度进行评价,并结合周厉王“止谤"的故事,对 照论述,发表感想,针徒时弊。
可评价的角度,诸如:邹忌敢于讽谏;邹忌善于讽谏;讽谏者的胆识、胸襟、 智慧;君王“从善如流”与举国上下劝谏直言者“门庭若市”的关系等等
2、 从全文结构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来安排论述层次的?为什么要在第3 自然段写及比干、屈原的悲惨故事?
答:文章由“重读"引起古今对照,由对照引出感想;由感想而提出忠告,层层 深入;在层进论证中又采用对比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第3自然段写及 屈原、比干,意在说明并非所有的君王都有纳谏的勇气,从而赞美齐王的大 度与大智;并使文章内容丰富、史料充实,立意更为深刻。
3、 文中除着重评价了这篇引人入胜的佳作外,还谈到〈〈召公谏厉王止谤〉〉和 〈〈触龙说赵太后〉〉,并引用了不少古代名言,提到了不少古人的故事。想一
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在写法上,这是用以和齐王进行正反比照;在内容上,这是借历史事实为鉴,
强调纳谏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并向反其道而行之者提出了警告。
4、 结合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略)
天渊之别:
土壅而川决:
天网恢恢:
责无旁贷:
5、 〈〈纳谏〉〉一文中,通过厉王和威王的对照,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果你把这 篇短文中的召公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的讽谏方法作一比较,从中你可 能提出什么样的评价性观点呢?
答:为臣者,要

语文会考古诗词部分:共52首《古诗词联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117 KB
  • 时间202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