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2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多方面:诸如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描写;语言艺术;历史小说创作经验……其中,最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谜,最后又窥破曹操“鸡肋”之意,于是曹操找借口处死杨修。
6、妄意二乔
铜雀台本建于赤壁之战以后,与东吴二乔无关,小说却把铜雀台建筑的时间提前到赤壁之战以前,并在第四十四回、四十八回写到曹操对二乔美色垂涎已久,极写其好色之丑行。小说写曹操驱使无数军民南下作战,目的在于夺取美女,这完全是为丑化曹操而进行的艺术虚构。
曹操形象小结:小说中曹操的形象已与历史人物曹操有很大的距离,作者进行大量艺术虚构,以夸张的手法表现曹操作为“奸雄”的各个侧面,并处处与刘备形成鲜明对比;
8
作品由此表现出基本的思想主题:对导致天下大乱的昏君贼臣的痛恨,对于创造清平世界的明君良臣的渴望。
二、 刘备形象特点(详见课件):
《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被描写为“仁”的化身,“义”的体现,是作者理想中的“仁君”、“明君”形象。
(1)“仁君”的表现之一:爱民
(2)“仁君”的表现之二:爱才
(3)“仁君”的表现之三:义气
刘备形象的缺憾
作者多从概念出发,把刘备“仁”、“义”的主要特征过分夸大,造成失真之感。
对此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曾批评道:“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三、关羽形象特点:
关羽是《三国演义》众多武将中最有光彩的人物,是理想化的英雄、义士形象。
关羽之“义”——“义释曹操”最为典型。
9
关羽之“勇”——“刮骨疗毒”,“单刀赴会”
关羽之“傲”——作者以“傲”烘托其“勇”,
但作者通过一系列故事情节也展示出:“傲”正是关羽这一人物形象的致命弱点。关羽身上体现着“义”、“勇”、 “傲” 三个方面,史书对他的“傲”多有微辞,而小说则着重于其“义”、 “勇”,并对此大加渲染;尤其对他的“义”大作夸张,使他成为“忠义”的化身,成为理想化的义士和英雄。关羽形象在民间长期流传,受到民众喜爱,甚至被逐渐神化。究其原因,不仅由于历代统治者强调他的“忠”而不断予以尊崇、追封,更由于广大民众敬佩其“义” 而对他无比崇敬。
四、诸葛亮的形象特点:
(1)历史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历史上诸葛亮是一位杰出政治家,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他擅长行政管理,严于法律,对开发西南地区、改善民族关系作出突出贡献。他“长于巧思”,有许多创造发明。在历史上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及他的行政才能。《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11
”。诸葛亮在当时得到了刘备的充分信任,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为人称道。
(2)小说人物诸葛亮的特点
诸葛亮这一形象集中反映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三国演义》把历史人物诸葛亮的优点进一步充实、渲染、铺陈、放大,把他塑造成一个智慧而忠诚的形象:一方面是“智”的化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忠”,其“智”总以“忠”为基础,以“忠”为归宿,由此他成为古代理想的“贤相”典型。
1、三顾茅庐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至三十九回。既写出刘备求贤若渴,也写出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作者通过“隆中对策”写出其智慧。诸葛亮同意出山,一是出于对刘备的感恩,同时也出于他以苍生为念的社会关怀。他并不追求个人功名,甚至在出山之前就提出自己将来要功成身退。
2、博望烧屯
事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历史上诸葛亮入刘备营后并未直接指挥战争,小说却写他成功地指挥了几次重大战役。博望烧屯等多次诸葛亮指挥的战争的描写,展示了他筹帷幄的军事才能,奠定了他在刘备军中的威信。在历史上,这场战争实际是刘备指挥的。
12
3、赤壁之战
事见《三国演义》第四十三至五十回。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绝世的智慧才能得到最为集中的体现,但历史上并没有他曾参加此战的记载。历史上的火攻计本是周瑜采用黄盖的计策,草船借箭则是赤壁之战许多年之后孙权的故事,借东风更无现实依据。但小说作者通过舌战群儒、巧说孙权、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火攻计、借东风,把诸葛亮写成夺取赤壁之战胜利、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最为关键的人物。
为了衬托诸葛亮足智多谋,作者还改动了周瑜的形象来与诸葛亮形成对比。历史上的周瑜宽宏大量,富有才干,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无忌妒和加害诸葛亮之举,周瑜之死亦与诸葛亮无关。但在小说中,周瑜的形象被大大改变,他一方面精明强干,智谋过人,另一方他又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因此处处与诸葛亮作对,
12
两人形成一对矛盾,两人斗智也由此展开。
4、三气周
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