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与文字学教学资料
篆刻是以篆书的造型与线条来表现审美思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中,“篆”是 篆刻的文字依据所在,即通常所说的“篆法”。宽泛一点来讲,篆法就是篆书形态 的古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汉金文、陶文、简帛文、鸟虫书、货币文、砖瓦文等盈缩增损变易以法,理解线条与造型以变化规律,从传 统篆法中博采约取,融会贯通,使以自然有典有则。这样“造”出的字既源于传统 又不同于传统,又与传统有血缘关系。篆法是否自成体系是一个篆刻家成功与否的 关键环节,是篆刻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基点和突破口。如赵以谦就将权量、铜镜、 诏版、汉砖瓦等古文字引入其篆刻作品中,自然巧妙地加以改造运用,形成了别具 一格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篆刻家要与古文字研究者结合起来,运用古文字研 究的最新成果以丰富提高篆刻的艺术和应用文字的准确性。
八十年代以来,古文字发展日新月异,如果现在的篆刻创作用字还停留在三、 四十年的水平,就显得有点保守了。如在使用《金文编》时,不妨参阅一下《四版 〈金文编〉订补》(陈汉平)、《金文编校补》(董莲池)。在采用一些偏僻的字 形时,不妨翻阅一下《汗简注释》(黄锡全)、《传抄古文字编》(黄德宽)。采 纳一些新释、纠正旧释的古文字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可以拓宽我们的创作思路。总 以,篆刻家要以篆刻实践深化古文字的理论认识,保证篆刻字法的基础性、正确性, 加深篆刻作品的文化内涵;古文字的理论指导篆刻的创作实践,篆刻提升古文字的 艺术性、观赏性和学术性。立足于篆刻艺术形式的创造和发展去审视古文字在其 中发生的作用,古文字只是作为篆刻艺术形式的素材。提高古文字的审美趣味和造 型能力的手段,就是创作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手段。一个篆刻家艺术水平的高低,在 一定程度上不是取决于他对古文字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而是取决于篆刻家的古文字 运用水平。
篆刻与美学教学资料(纲要)
摘自西泠印社副社长刘江先生《篆刻美学》
文字的结体,是由各种粗细长短不同的线,以横竖直曲转折等不同方位合理分 布组合而成。
形虽不同,但它分布、构成的理却与客观现实生活的内在的“理”有相同或相 通之处。如:“结字的匀称、对称、均衡、变化、统一等形式结构特点,在文字的 构成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反映”,对这些形式结构认识掌握与应用自如,可以反映事 物的内在规律,故能使人感到舒适、自然、美观。
文字(篆文)成为篆刻作品的组成因素,这固然与文字本身的结构和线条美有 可能构成篆刻作品美的因素有关。但文字的排列,不一定就是篆刻作品,因为篆刻 是由一字或多字组成。它并不是单个独体字的排列,他们之间还有一个相互协调统 一的关系。另外,文字是符号,是单一的,无个性的存在物。而篆刻作品是由人的 智慧再加工组合而成。它具有人的因素在里面。这同文字发展到书法艺术的关系一 样两者有联系,又有质的区别。
不同的印人在继承前人治印的技巧和审美特点的基础上,又融合了时代的审美 习俗和审美意识这就导致作品产生了新的美。如秦印是继承了战国玺印分布自然等 特点的基础上,改变古玺文字过大过小不统一的情况,使印内各字大小位置基本相 等,并加“日”“田”等格使其规整,于是产生了新的美。到了汉代印文横平竖直 粗细匀称,采用“就形之法”,给人以“舒适”“大方”“自然”等美感。
玺印作品要考虑到形式美法则的自觉运用。如在“方寸之间的形式"不同的印 形可做不同的布局;不同的印材可表现不同的美感,不同繁简的印文可用阴阳的不 同处理。
如果人们违背了文字或图像的客观特征与构成规律,就难为人们所接受。
残破:元末明初,多为仿古,追求汉印完整如新的效果,认为残破是不美的。 到后来,尤其是吴昌硕吸取封泥、汉砖等残损特点,化残为美。认为只要残损处理 得好,同样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
美则是:文字内容的美,线条结构,章法刀法,所构成的形式的美与人们的思 想情感与之相交融,以达到真善美有机的统一。、
秦汉印虽为实用,但已十分重视美的表现。
对印中的空白,应求之自然,所谓:“听其自空,不可去字太阔”不可妄言伸 开与加盘曲,以求填满,不使疏者嫌其空,密者嫌其实。而且注意到呼应,即知有 一处空,必有一二处空配之。以求印面生动体态安闲的美学原则。
篆刻美的组成因素离不开书法和刀法的结合运用,在古玺汉印中,因受铸印技 术的影响,其书法只有骨架的结体,而少有细微而传神的用笔用刀的变化。其凿印 虽刀味很浓,但又嫌过于草率,而少有笔情墨趣。到元代赵孟^等人,以书篆之笔 写印稿,是篆刻中用笔的进步。由于请人代刀,,刻者依线镌刻,毫无个性,不能 加入己意。因之笔意多失,刀意亦难见。
文字虽然都是书法美和篆刻美的重要组成因素,但书法以毛笔完成的,而篆刻 是以铁笔雕刻来表现完成的。虽二者都体现了文字结构和线条之美,也都表现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但他们是通过不同的方
文字学美学篆书与篆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