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词赏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词赏析


泗州东城晚望
宋代: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译文
白色的河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词赏析


泗州东城晚望
宋代:秦观
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霏间。
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
译文
白色的河水围绕着的泗州城,孤零零地,显得那样邈远。黄昏迷濛的轻雾下,船儿悄悄地停靠着,不时地传来舟人的语谈。
成片的树林上空出现着一抹黛影,青翠如画;我想,它肯定就是那座淮水转折处的青山。
解释
⑴泗州:旧城在淮水边上,又称泗州临淮郡,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已沉入洪泽湖。
⑵渺渺:水远的样子。
⑶白水:指淮河。
⑷舳舻(zhúlú):指船。舳,船后舵;舻,船头。


⑸夕霏:黄昏时的云气烟雾。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⑹林梢:林木的尖端或末端。
⑺淮流:淮水。
⑻转处山:指泗州南山。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五:“淮北之地平夷,自京师至汴口,并无山。惟隔淮方有南山,米元章名其山为第一山,有诗云:‘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没翠屏间;莫能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此诗刻在南山石崖上,石崖之侧,有东坡《行香子》词,后题云:‘与泗守游南山作。’”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画面的主色调既不是令人目眩的大红大紫,也不是教人感伤的蒙蒙灰色,而是在白水、青山之上蒙上一层薄薄的雾霭,诗人从而抓住了夕阳西下之后的风光特点,造成了一种模糊而不虚幻、恬淡而不孤独的境地。这种境地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是全都的,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所说:“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来回,心亦吐纳。”
据《元和郡县志》记载,唐代开元年间(713-741),泗州城自宿迁县移治临淮(在今江苏盱眙东北)。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说,泗州南至淮水一里,与盱眙分界。到了清代,州城陷入洪泽湖。诗人当时站在泗州城楼上,俯视远眺,只见烟霭覆盖之下,波光粼粼的淮河像一条婉蜓的白带,绕过矗立的泗州城,悄悄地流向远方;河上白帆点点,船上人语依稀;稍远处是一片丛林,而林梢的终点,有一抹淡淡的青色,那是淮河转弯处的山峦。


前两句着重写水。用了“渺渺”二字,既扣住了题目中“晚望”二字,又与后一句的“夕霏”照应,然后托出淮水如带,同孤城矗立相衬托,构成了画面上动和静、纵和横的比照。舳舻的原意是船尾和船头,在这里指淮河上的行

秦观《泗州东城晚望》诗词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老狐狸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