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总页数 5 页
陈叔达的诗词《自君之出矣》的分析
【#诗词鉴赏# 导语】《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下面就给 第1页 /总页数 5 页
陈叔达的诗词《自君之出矣》的分析
【#诗词鉴赏# 导语】《自君之出矣》是乐府旧题。这首诗表现了思妇对外出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怀念,其手法高明之处在于立意委婉,设喻巧妙,所以含蓄有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陈叔达的诗词《自君之出矣》,欢迎阅读!
《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宝镜为谁明?
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
赏析
自从夫君外出,思妇独守空闺,整日相思怀念;平日梳妆打扮,都是为了让他看了满意,而今他走了,便不必再去对镜簪花了,她想:“这宝镜为谁明呢?”意思是宝镜既不为谁明,也就自然不明了,是“明镜暗不治”的进一层说法,比李咸用《自君之出矣》“鸾镜空尘生”说得更为委婉。这种表达方式,不只是徐干《室思》的继承和发展,其源可上溯到《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是:“妆扮美容,只是为丈夫;丈夫不在,何必梳妆?”这就是司马迁《报任安书》所说的“女为悦己者容”,正表现了女子对于丈夫的忠贞。
第2页 /总页数 5 页
思念夫君,就像陇头的流水,长流无极;听到陇水呜咽的流声,让人肝肠断绝,感伤悲泣。在徐干《室思》中,只是说“思君如流水,无有穷已时”,是一般化的说法;雍裕之则将“流水”具体化为陇水,这就如同北朝无名氏的《陇头歌辞》中的句子:“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四野。”以及“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这首歌刻画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形象。“思君如陇水,长闻呜咽声”,因为暗用了《陇头歌辞》,便使所思念的夫君在外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内容,即在外过着凄凉漂泊的生活;这个“思”字,便更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主人公简直要声泪俱下了。除了“陇头流水”的联想之外,这里还保存着徐干《室思》“思君如流水”这一巧妙的比喻。这种比喻是将感情物化,即以有形的物体的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内心的情思。
扩展阅读:陈叔达的个人简介
陈叔达(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宣帝顼之第十六子。约生于宣帝太建五年,卒于唐太宗贞观九年,年约六十三岁。(两唐书本传均不载年岁。此依陈书推得其兄叔慎生年,再由其兄生年约推而得)太建十四年(582),封义阳王。接着任仁武将军,置佐史。祯明元年(587),封丹阳尹。三年入关。叔达善容止,颇有才学。年十余岁,尝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成。仆射徐陵甚奇之。
隋大业中,拜内史舍人,官至绛郡太守。以郡归李渊,授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与温大雅同掌机密。后拜侍中,进封江国公、初唐宰相。尝赐食御前,得葡萄执而不食。高祖问故,以‘母患口渴,求之不能致。欲归以遗母’对。高祖喟然流涕,因赐物三百段。贞观中,拜礼部尚书。后坐阁庭不理,为有司所劾。朝廷不欲彰其罪,听以散秩归第。卒,初谥缪,后改谥忠。
第3页 /总页数 5 页
叔达著有文集十五卷,(旧唐书志作五卷。此从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志)
陈叔达的诗词《自君之出矣》的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