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暴风雨中救萧红(外一章).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9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9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9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暴风雨中救萧红(外一章)
张毓茂 暴风雨中救萧红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全东北。在国难当头的时候,萧军在北满一个小县城舒兰聚合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抗日青年,准备拉起队伍抗击日本强盗。但是,
浪儿无国亦无家,只是江头暂寄槎;
结得鸳鸯眠便好,何关梦里路天涯。

浪抛红豆结相思,结得相思恨已迟;
一样秋花经苦雨,朝来犹傍并头枝。

凉月西风漠漠天,寸心如雾亦如烟;
夜阑露点栏干湿,一是双双俏倚肩。

就这样,动乱时代的两个苦难儿女,两个英勇的儿女,互相搀扶,相濡以沫,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了艰辛的跋涉。

在鲁迅先生身边

萧军是在故乡沦陷后过着苦难的流亡生活时,得到鲁迅的关怀和提携,把他和萧红引上了文坛,帮助他们出版《八月的乡村》和《生死场》,为这两部小说写了著名的序言。萧军不单把鲁迅先生作为文学上的导师,更把先生奉为做人的楷模。当时上海环境很复杂险恶,萧军、萧红刚到上海,人地生疏。鲁迅对他们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不单在文学创作上精心培育,就是在生活上,也处处指点。比如萧军非常想念家乡。他在哈尔滨时学过几天俄语,看到上海霞飞路有许多俄国人,这条路又很像哈尔滨的中央大街。思乡之情使萧军经常在这条街上徘徊,遇到随便哪个俄国人往往说几句“半吊子”俄国话。这件事被鲁迅得知后,立即对萧军发出警告。因为那些俄国人几乎全是白俄。他们当中不少人是以告密为生,说俄语会被他们怀疑为从苏联留学回来的革命者。还有一次,萧军、萧红和胡风在鲁迅家里谈话,深夜出来时电车已经没有了,他们便步行回家,不知怎么一来,萧红同胡风赛起跑来,萧军在后边鼓掌助兴。更深夜静,长街无人,只有这三个青年人大喊大笑地走着跑着闹着。第二天鲁迅知道了这件事,严肃地批评了他们:如果让巡捕碰上盘问起来,岂不自投罗网!
萧军固然对鲁迅先生心悦诚服,是鲁迅先生十分器重的学生。然而,作为后辈,有时也和先生闹闹小别扭。有一次在鲁迅家里闲谈,看见桌子上有一具小孩钓鱼的人型玩具。这是一位日本友人送给鲁迅儿子海婴的。人型手里擎着一根钓鱼竿,由一条细线系了一条小鱼。一摁关键,钓竿扬起,小鱼就被钓起来。萧军当时虽已近30岁的人了,却满身孩子气。为了试试钓竿到底有多大弹力,就用粗大的手指不停地摁起来,终于“咔”的一下钓竿断了。鲁迅先生望了萧军一眼,萧军直觉到先生“瞪”他,便感到自尊心受伤害了,从此就不到先生家里去了。萧红却照样欢欢喜喜地前去。鲁迅先生很快察觉了,问萧红:
“那一位(指萧军)怎么好几天没有来?”
“他说你瞪他了,他不来了。”萧红像孩子争宠似地“揭发”了萧军,并为此非常得意。鲁迅先生温和宽厚地笑了,说:
“告诉他,还是来吧!我没‘瞪’他,我看人就是那个样子……还是来吧!”
萧红回来转达了先生的话,萧军正想去先生那里苦于找不到台阶,一听这话,第二天赶忙跑到先生那里。开始他还有点不自然,但鲁迅压根就不提萧军怄气的事,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渐渐地萧军又恢复常态,同鲁迅先生高谈阔论起来。
萧军晚年回忆当日在鲁迅先生身边的往事时,无限感慨地说:“我那时年轻,个性和举动都相当粗鲁,也有点狂妄。鲁迅先生胸怀博大。他不

暴风雨中救萧红(外一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9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熙凤
  • 文件大小19 KB
  • 时间2022-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