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出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
虞世南《蝉》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字伯施,余姚人。沉静寡欲,精思读书,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见称于仆射徐陵,同是出名。在隋,官秘书郎,十年不徙。入唐,为秦府记室参军,迁太子中舍人。太宗践祚,历弘文馆学士、秘书监。卒谥文懿。太宗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集三十卷。
【解释】:
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局部,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外形与其有些相像.
【赏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以比兴和寄予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予,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示意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详细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像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示意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立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洪亮。诗的最终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
虞世南《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