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杜荀鹤《泾溪》
泾溪
唐代: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
诗词赏析:杜荀鹤《泾溪》
泾溪
唐代: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译文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特别当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当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经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解释
泾(jīng)溪:一作泾川,又名赏溪。在今安徽泾县。源出旌德县南,北流至泾县西入青弋江。李白《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有“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别山僧》有“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另有《泾溪南蓝山下有落星潭可以卜筑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浩》。
兢(jīng)慎:因可怕而当心警觉。
终岁:整年。
倾覆:翻船漂浮。下文的“沉沦”义同。
平流:平稳的水中。平,这里指溪水不掀波。
处:地方。
闻:说,听说。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证。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阅历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彩,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外表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由于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好像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觉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由于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打算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警觉,,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简单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较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受困厄,发愤着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全都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安乐。”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安乐”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性与人性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究其载沉缘由,比较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
诗词赏析:杜荀鹤《泾溪》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