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唐代: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荣光休气纷五神话传奇,驰骋想象,使山河更带有奇妙的颜色。
“西岳”两句。此诗开篇,就以“西岳峥嵘何壮哉”的突发唱叹,写华山的宏伟,起势宏远突兀,接着便呈现登山远眺所见到的黄河之雄姿。接着四句写黄河。先写河的触山动地的汹涌澎湃之势,继写河的急流回旋成涡,声如巨雷,最终写河水在阳光下,反映出绚烂辉煌的颜色,并把它和人的命运连系起来。出人意外的是,诗人对黄河的勾画,却用了飘忽的轻笔:“黄河如丝天际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奇景象迥异,这是由于诗人此刻是在烟云缥缈的华山绝顶;从万仞之上,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正有细曲“如丝”“天际”来的奇异感觉。而且诗人描述的重点是华山,用这样的轻笔勾画,较之于重笔渲染黄河的壮阔,更可以反衬华岳的高峻入云。然而,黄河究竟是狂暴不羁的,在它奔腾至华山脚下的时候,就不再轻细“如丝”,简直是波山浪海了。因此,诗人之笔亦突然夭矫而行、力挟千钧:“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它那蓄势“万里”的排浪,使山岳为之震撼;疾浪受阻,便沸怒而折,翻卷起巨轮般转动的漩涡,发出震撼三秦的雷鸣。这景象确实惊心动魄。
然而这一切都是华山尚未开拓、黄河中途受阻的虚境。诗人的思绪此刻已飞向了远古。传奇大禹理水之前,华山与对岸的山峰相连一片,拦住了滚滚黄河。大禹到来以后,指挥河神巨灵,将山峦横击为二,黄河才得以畅流。那击开的两半,就是现在隔河相峙的华山和首阳山。诗中的“荣光(华光)休气(瑞气)纷五彩”二句,于惊雷震荡声中,忽作舒徐悠长之音,正表现了圣人大禹降落黄河的自信闲暇之态。接着便有巨灵擘山的壮丽一幕:诗人以“咆哮”状貌巨灵擘山的盛怒,以“洪波*”描摹山分浪奔的奇景。其运笔亦如巨灵和怒浪,显示出李白所独具的“疾雷破山、颠风簸海”(谢榛《四溟诗话》)之势。“三峰却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刚刚击开的三峰(即华山“落雁”、“莲花”、“朝阳”三峰),被巨灵震得慌张退立,才免于倾覆之灾;但在翠崖丹谷之上,还留下了河神凌厉的掌印(即今华山东北的“仙人掌”)。与巨灵神的悍蛮擘山、不顾而去相比,西方之帝(白帝)就显得得意多了:他仿佛要抚慰受击的山峦,竟暗运天地之气,一夜之间,将华山的顶峰,化作了一朵“莲花”,并让缭绕的白云,变为云台(即云台峰)承托着它——华山自此后便如青碧的莲花,盛开于万里白云之上。这就是诗中第一节所描绘的华山奇景。由于这描绘充分发挥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想象,并且交错着黄河的涛声骇浪和绘纭多姿的往古神话,显得非常壮美和妩媚。这一切都只是为了造出一个奇妙缥缈之境,为友人的“出场”作铺垫。
“云台”八句以神话故事和现实的人物并写,似幻似真,并以此娱悦元丹丘。言云台的
诗词鉴赏: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