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少民:鱼的诗意
Shen Shaomin
一条鱼
我盯着盘子里的一条鱼看
看着
看着
就看成了活鱼
我再盯着盘子里的活鱼看
看着
看着沈少民:鱼的诗意
Shen Shaomin
一条鱼
我盯着盘子里的一条鱼看
看着
看着
就看成了活鱼
我再盯着盘子里的活鱼看
看着
看着
就成了大海
我再盯着大海看
看着
看着
就看成了一望无际的盐滩
——沈少民
这是艺术家沈少民所作的一首诗,他进而把这首诗转化成了“中国鲤鱼”展览现场。2019年1月12日,他的个展“沈少民项目——中国鲤鱼”在深圳华侨城燕晗高地404空间开幕。沈少民结合电子科技与仿真硅胶,将两千条鲤鱼置于一片白色盐滩上,装有电子起搏器的机械鱼微弱地呼吸着、挣扎着,在以假乱真的场景中,激发观众对于“中国鲤鱼”话题的思考。沈少民的创作虽然起源于一首诗,但他的动力还来源于“锦鲤”大众文化的热潮。中国鲤鱼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人们常借鲤鱼表达美好向往之情。2018年,中国掀起一阵“鲤鱼热”,“转发锦鲤求好运”成为大众热衷之事。然而,在自然界中,中国鲤鱼擅食微生物和水生植物,曾被当作“环保卫士“大量引入其他国家,用来净化水质。对于艺术家来说,,中国鲤鱼变为了一个穿越古今中外,牵连传统与当代的特殊意象。每个人都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之河中的一条鱼。
在沈少民的构想中,鱼成为人的象征,展场则变成了社会的象征。“中国鲤鱼”展览从构想到呈现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展览白色主空间内,十七吨工业盐上铺展着两千条鲤鱼,而展厅外则是以“超市”方式成列的鱼罐头,罐头上印着“收藏证书”:中国制造,拉罐即欣赏,材料由机械、硅胶、塑料和电子组成,预示着这两千条鱼之后的命运,在盐的浸透下变成“咸鱼”之后,就会进入工业流水线,装进罐头,贴上标签,成为货架上的商品,暗示“中国鲤鱼”和“鲤鱼文化”的消费产出,甚至外贸出口。艺术家收集了国内外关于中国鲤鱼的报道,打印输出再切成碎片,罐头中的鲤鱼被包围再无法识读的信息碎片中,或是一种安抚,或是一种保护,有待观众品读。
展厅中的十七吨盐,若换算成淡水,大约是一个中型湖泊的水量,两千条鲤鱼就是一个庞大物种的缩影。整件装置作品蕴含的工业性、消费性、戏剧性以及寓言性,都对观众形成一定的视觉联想与冲击,他们把作品想象为“一片被抽干的海滩和奄奄一息的鱼”。艺术家则有另一种看法,诚然,他可以选择呈现仿真鱼在水中游的场景,但鱼被晒在一片白色盐滩上的景象更能打破对于物种生存、规模的常规期望,引发视觉观感后的深思,“环境问题”“水资源”“食品安全”“移民浪潮”等全球性忧虑和社会问题都能被折射出来,这才是艺术家的意图。同样以鱼为主题材的装置作品,《一百只鱼形喷泉》(2005),装置由悬于空中的九十七条铜铸鱼组成,包含鲶鱼、鲈鱼、白鲑鱼等,与沈少民不同的是,瑙曼模拟了鱼在深海中畅游的场景。但是,沈少民和瑙曼都通过鱼做比喻,比喻生存与死亡,比喻人类与社会。
与大部分
沈少民:鱼的诗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