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后赤壁赋公开课
第一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第二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二节,思考:
1、在第一段中,作者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乐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第十八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2)那么乐从何来呢?
①景美
有“如此良夜”
②亲朋凑趣
有客
有肴(举网得鱼)
有酒(妇藏酒待不时之需)
第十九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读第三段,思考、分组讨论: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2、赏析感叹之语。(结合背景)
3、找出作者月夜登山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
4、 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第二十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看到“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冬夜美景;
发出了“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的慨叹。
1、用原文说出作者一行在江边所见之景,并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第二十一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2、赏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翻译
(2)内涵及情感
欢乐
如果我们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六十万,宋神宗也抑郁而死,大宋从此一蹶不振,美好江山,满目凄凉。那么我们就能从这一句体味到更深刻的情感。
景:时变景迁
国家:人非物非
时变景迁 江山改容
曲笔双关,寓情颇深。
伤感
第二十二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3、找出作者月夜登山的句子并赏析。
提示:1、概括山路的特点。
2、结合作者境遇赏析。
明确:
“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登山之路艰险“盖二客不能从焉”——险峻、阴森、恐怖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正如冬夜里的赤壁—阴森、恐怖,看不到任何出路前途。只身一人,夜游登山,划然长啸之后,内心更加悲恐。
忧伤
悲
第二十三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4、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怎样的情感态度?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乐
本段作者的情感变化。
伤
平静(随遇而安)
——
悲
——
——
第二十四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引学探疑
研习第四节,品读苏轼
第二十五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自读课文余下部分,概括作者叙述了什么事?
夜逢孤鹤
梦会道士
思考:
1、孤鹤和道士是什么关系?有何象征意义?
2、如何理解作者寻找道士和道士不知所踪?
第二十六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第二十七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超脱尘世、高蹈于世外隐秘心态了。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第二十八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醒来后寻找道士,而“不见其处”?
第二十九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明确:
化鹤是虚幻的构思,反应作者欲超尘出世、摆脱尘世烦恼的幻想。同时也是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
“不见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如何理解作者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第三十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1—2)写重游赤壁之前的情景。
(3)描写游览赤壁所见的初冬景物,与初游的景色大不相同。
(4 )述游罢就寝后梦中所见。
小 结
后赤壁赋
乐
伤
悲
平静
茫然
第三十一张,共三十七张,创建于2022年,星期二
这篇赋是作者在三个月后再游赤壁所作。 前后赤壁赋两篇都是
后赤壁赋公开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