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中引闹 闹中索静
郑丽娜 “静”与“闹”,是课堂状态的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情绪和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一定要细心审视、区分并智慧地把握调控,才能将“闹”与“静”引向和谐,促成教和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静”要辩证地静中引闹 闹中索静
郑丽娜 “静”与“闹”,是课堂状态的两种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学生情绪和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一定要细心审视、区分并智慧地把握调控,才能将“闹”与“静”引向和谐,促成教和学质量的双重提升。
“静”要辩证地看待:一是身静心不动,就是不但表面的行为安静而且也没有思维的灵动,是有害的“静”。这时教师就要适时地介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二是身静而心有思,就是说表面行为安静但学生能全身心投入,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向课堂纵深推进,引导孩子们在“思考、展示、辩论、总结”的过程中获得富有成就感、富有自信心的学习体验,这才是有益的“静”。
“闹”也需要一分为二。一是闹而无章,教师必须加以调控和引导,因为这些热闹的现象只是形式的热闹,而无思维的深度,无法达成课堂目标,是极其有害的“闹”。二是闹而有效,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全体参与,师生互动,气氛热烈而和谐。教师这时可以借机推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加强思维训练的力度,这才是有益的“闹”。
因此在探索“静”与“闹”对于促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质量双重提高时,必须要正确区分什么才是我们需要的“静”与“闹”,什么才是我们必须摒弃的“静”与“闹”,不能将两种状态混为一谈。
一、静中引闹方能激发灵动
需要安静是因为需要投入,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投入学习。科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投入程度,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有的学生虽然没有发出噪音,身体上也没有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但是有经验的老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神态中觉察到他的精神游移。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引闹”――通过对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最大程度地进行思维运动,最终能够用合适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一个真正投入学习的学生,老师会看到他们发亮的眼睛和跃跃欲试的神情,这样的课堂才会产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忘记,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真正理解。”
一个好的课堂,用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梅里尔?哈明博士的话说,应该是“鼓舞人心的”。在《教学的革命》一书中,他描述了“鼓舞人心”的课堂中可以观察到五种品质:
――不管有没有天赋,学生们都昂首挺胸,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自信、无忧无虑,他们相信自己,也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学生们显得生机勃勃、有活力、健康,所有学生都忙碌着、参与着;――学生们做出恰当的选择,主导并约束自己,持之以恒地自愿学习,没有被逼迫学习的现象;――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学生们彼此支持,也支持老师,没有对抗和拒绝;――学生是机灵又富于创见的,他们知道自身和周遭正在发生的一切,能驾驭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也能适应周围人群的思想与情感。
杜郎口中学的实践就是“鼓舞人心”的典范。他们的校园是幽静的,即使是课间,教学楼里也没有喧哗与嘈杂
静中引闹 闹中索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