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
摘 要: 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推动下,城市河道硬化
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石板衬底与浆砌护岸让各地的城市河
道发挥了治水功能,但是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被大大
削弱。本文从生态学与景观学角度出发出发,提出治理然生态遭到破坏,降低了生物多样性
渠道化的硬质河道,破坏了两岸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河
中水草绝迹,两栖类动物的生态廊道被切断,水生昆虫不能
正常羽化,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2] 。
水质污染严重
随着城市的发展,河流两岸的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附
近产生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中,造成
河水水质恶化,加速了水生动植物的灭绝。
城市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
多目标兼顾原则
城市河道治理不仅是解决防洪问题,还应包括改善流域
生态环境、改进河道通达性、增加休闲亲水场所等方面。如
果仅仅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轻则造成资源浪费,重则对城市
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因此必须统筹兼顾。
自然生态保护原则
依据生态学原理,模拟自然河道,保护生物多样性,增
强景观异质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沟通城市河道生
态系统的生境走廊,构建城市河湖“斑块一基质一廊道”的 有机整体。
自然美学原则
河道景观设计尽量采用自然线型,强调植物造景,运用
天然材料,创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城市滨水景观。
公共性、共享性、开放性原则
城市河道不应该是被闲置的一角。在设计中,重视公共
空间的通达性,重视提供亲近自然的交往空间,强调公共空
间的开放性、 共享性, 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来到河岸边驻足、
观赏,实现人与自然的亲近。
河道的生态修复
生态河道建设
首先,去除河底平坦的硬质衬底,改为缓坡。其次,按
照宜宽则宽的原则进行修复。一方面是通过对河道清淤,加
大河道蓄水量,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另一方面是在河道两岸
保留一定的浅滩宽度与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存发展提供栖
息地。沿河设置一些蓄水湖池,或是布置河心小岛,使河流
产生分合变化,有聚有散。河道拐弯冲刷严重的地方,可将
凸段后移。
生态型护岸
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一些城市在对河道进行改造
的时候不再采用整板式混凝土硬化,而是改用可镶嵌植被的
植草砖、植草格栅等材料,不仅能稳定边坡,又能起到绿化
的效果。更加生态的护岸可采用干垒毛石加铅丝网固定,底
层覆以回填土,用生物方式紧实后再覆以种植土,种植水生
植物。这种护岸形式中硬质材料减少,植被占到了更大的比
重,为恢复与重建退化的生物群落提供了更好的生存条件。
恢复退化的河岸植被
首先,搞好植物群落的历史与现状调查,设定科学的目
标。其次,植被恢复要符合群落结构的要求,在适应当地条
件的基础上选择群落生态习性有所差异的树种,如阳性树
种、耐阴树种与阴性树种,大乔木、小乔木、灌木与藤本树
种,都要合理的搭配。群落的稳定性包括现状的稳定、时间
过程的稳定、抗变动能力与变动后恢复原状的能力。一般认
为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尺度[3] ,因此,河岸
植被还应选择尽可能丰富的物种,且每个种的个体数比例相
对均匀地分布。
河道的景观治理
河岸线的设计
河道平面形态设计应该以自然河道长期发展形成的河
道形态为依据,保留与设计一些河流自然形成的蜿蜒曲
城市河道的生态与景观治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