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先秦历史散文.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事文字, 《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 有利于散文的发展。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萌芽期)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 《尚书》记言,文字古朴简洁。•第二阶段(发展期)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主要作品是《春秋》、《左传》和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第三阶段(成熟期)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先秦历史散文的演变特点•1、官方色彩逐渐减弱•2、古史“记言”和“记事”的特点逐渐模糊•3、愈是后期的作品,其文学成分愈是显著。《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言为主。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诰、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内容: •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2、《尚书》的流传情况•①《今文尚书》:秦焚书后汉初用当时所通行的隶书写成,共 29 篇。•②《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用先秦篆书写成,今存 58 篇, 33 篇与《今文尚书》相同,其余系东晋人伪造。•③伪《古文尚书》:指《古文尚书》中东晋人伪造的 25 篇。•3、《尚书》的文学价值•《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尚书》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 初步形成篇章,但多为口语记录,艰涩难懂。•誓、命、训、诰之体,对实用性公文影响较大。《春秋》•我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 722 ),下至哀公十四年(前 481 ),以鲁事也以鲁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会、国君嗣立、丧葬、各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先秦历史散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z_198614
  • 文件大小347 KB
  • 时间2017-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