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悟品尝语言的重要性
。
。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洁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评价争论法。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
朱光潜,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训练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讨论的先锋。
解放后,他始终是北大教授。其所着《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着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文化*中,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浅显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信任通过今日的阅读,同学们肯定回收益匪浅。
: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需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渐渐到达艺术的完善。
:
(一)分析第一层(1、2段):更替文字意味不同。
“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区分?有什么启发?
明确:①“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
②六个“你这……”。——感情剧烈。→启发:
③“你是个好小子。”——表假定语气。
④“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启发:,不合规律
→启发:,说明用好语言文字很不简洁,肯定要细细品尝,要有一字不愿放松的谨严态度。
,经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明确:比照;正误比拟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给
高二语文公开课课件:《咬文嚼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