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三、“后七子”诗文批评
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并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作呼应的后七子兴起,把复古主义思潮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二义矣。”
四、唐宋派散文批评
在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弥漫文坛的时期,也有一些作者另辟蹊径,与之抗衡。在散文方面就有被称为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明史· 文苑传》“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明史·茅坤传》“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所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抄》。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者。”
唐顺之的“本色”说
《答茅鹿门知县二》中说:“今有两人,其一人心地超然,所谓具千古只眼人也,即使未尝操纸笔呻吟,学为文章,但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其一人犹然臣中人也,虽其专学为文章,其于所谓绳墨布置,则尽是矣,然番来复去,不过是这几句婆子舌头语,索其所谓真精神与千古不可磨灭之见,绝无有也,则文虽工而不免为下格。此文章本色也。即如以诗为喻,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何则?其本色高也。自有诗以来,其较声律,雕句文,用心最苦而立说最严者,无如沈约,苦却一生精力,使人读其诗,只见其捆缚龌龊,满卷类牍,竟不曾道出一两句好话。何则?其本色卑也。本色卑,文不能工也,而况非其本色者哉?”
第二节 明代文艺新思潮的兴起和李贽的“童心”说
明朝从嘉靖后期开始,文艺上出现了一股反复古的新思潮,至隆庆、万历逐渐扩大。其核心是强调文学源于人的心灵,以师心代替师古,要求文学冲破礼教藩篱,摆脱理学的束缚,充分体现人的个性,并主张任性而为,不受任何束缚,以真实、自然与化工造物同体为最高审美原则。
附录:
郭绍虞先生说:“卓吾是当时一个怪人。性褊窄,而读书又眼光甚锐,能时出新意。为文不阡不陌,作字亦瘦劲险绝。对俗客则寂无一语,遇胜友则终日晤言,滑稽排调冲口而发。为和尚而独存鬓须,服儒冠而身居兰若。怪怪奇奇,所以很不合于流俗,而卒致为人所构陷。”(《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孟子有“不失赤子之心”
老子有“能婴儿”的提法
禅宗有“本来心”的佛性
王学左派有“赤子良心”之说,李贽的思想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很大。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王阳明的高足,江苏泰州人,死后,讲席传给其子王辟,李贽就是王辟的弟子。所以李贽的“童心”说的直接理论渊源是王学左派的“心学”。
二、“童心”说的具体内涵1、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附录:
他在《杂说》一文中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吐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2、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盛行的假道学
“童心”为什么会失却呢?李贽认为首先是“闻见道理”,这个“闻见道理”就是当时的程朱理学,是这个“闻见道理”使“童心既障”,而造成“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的现象。甚至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真是道前人所不敢道,振聋发聩,这种叛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他曾无情地揭发了当时口不离程朱理学,标榜“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家的极端虚伪性,指出他们不过是“欺世盗名”,借“道学以为富贵之资”“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三教归儒说》)“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表面上自诩要“厉俗而风世”,实际上他们正是“败俗伤世者”。(《又与焦弱侯》)。
三、“童心”说的意义
这种理论完全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藩篱,在思想内容上完全是新质的,闪烁着启蒙主义的光辉,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对明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及其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袁宏道《叙小修诗》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公安派”打出“性灵”的旗帜,是针对复古
第十二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