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十二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ppt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二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1、高棅《唐诗品汇》
其论诗受严羽影响很大,以盛唐为法。他在《唐诗品汇》凡例中说:“先辈博陵林鸿,尝与余论诗,上自苏李,下迄六代,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齐梁以下,但务以发之,七者备而后诗昌也。”何景明批评他“刻意古范,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这正是李何分歧所在,同为学古,一重形迹,一重神情;一实一虚。李主气骨而往往流于刻板;何重才情而间有清新之作。
三、“后七子”诗文批评
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并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作呼应的后七子兴起,把复古主义思潮又推向了一个新高潮。后七子气焰高于前七子,攀龙自夸“微吾竟长夜”,自比孔子。后七子多少年得志,王世贞《艺苑卮言》批评所及,更是目空一切,但晚年颇自悔。《明史》上说“元美尝曰:吾作《卮言》时,年未四十,与于麟辈是古非今,至于戏学《世说》,比拟形似,既不切当,又伤轻薄,惟有随事改正,勿误后人而已。”
1、虽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
虽然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主张灵活多变,神化无迹,重视表现性情之真,讲究诗歌意境的创造,强调作家的天赋才能和对艺术的灵敏悟性,实已开公安派文学思想之先河。他说古诗之妙正在其神与境会,妙合自然,故“忽然而来,浑然而就,无歧级可寻,无声色可指”,盛唐七律,“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在表现方法上完全可以按照实际情况有多种多样的变化“有俱属象而妙者,有俱属意而妙者,有俱作高调而妙者,有直下不对偶而妙者,皆兴与境诣,神完气合使之然。”
附录:
郭绍虞先生说:“卓吾是当时一个怪人。性褊窄,而读书又眼光甚锐,能时出新意。为文不阡不陌,作字亦瘦劲险绝。对俗客则寂无一语,遇胜友则终日晤言,滑稽排调冲口而发。为和尚而独存鬓须,服儒冠而身居兰若。怪怪奇奇,所以很不合于流俗,而卒致为人所构陷。”(《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孟子有“不失赤子之心”
老子有“能婴儿”的提法
禅宗有“本来心”的佛性
王学左派有“赤子良心”之说,李贽的思想受王学左派的影响很大。王学左派即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是王阳明的高足,江苏泰州人,死后,讲席传给其子王辟,李贽就是王辟的弟子。所以李贽的“童心”说的直接理论渊源是王学左派的“心学”。
二、“童心”说的具体内涵 1、提倡真情,反对假理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附录:
他在《杂说》一文中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吐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宁使见者闻者切齿咬牙,欲杀欲割,而终不忍藏于名山,投之水火。”
2、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盛行的假道学
“童心”为什么会失却呢?李贽认为首先是“闻见道理”,这个“闻见道理”就是当时的程朱理学,是这个“闻见道理”使“童心既障”,而造成“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的现象。甚至说:“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这真是道前人所不敢道,振聋发聩,这种叛逆精神在中国历史上非常罕见。他曾无情地揭发了当时口不离程朱理学,标榜“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学家的极端虚伪性,指出他们不过是“欺世盗名”,借“道学以为富贵之资”“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三教归儒说》)“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表面上自诩要“厉俗而风世”,实际上他们正是“败俗伤世者”。(《又与焦弱侯》)。
三、“童心”说的意义
这种理论完全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藩篱,在思想内容上完全是新质的,闪烁着启蒙主义的光辉,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公安三袁”的“性灵”说,对明代的小说、戏剧创作及其理论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第三节 公安三袁的“性灵”说
袁宏道《叙小修诗》说:“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公安派”打出“性灵”的旗帜,是针对复古派的末流在创作上的泥古格调,在文坛曾引起不小的震动。
一、提倡革新与创造,反对因袭模拟——“变” 1、“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袁宏道在《雪涛阁集序》中说:“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潰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

第十二章明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复古和反复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可爱
  • 文件大小885 KB
  • 时间2022-07-2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