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管晏列传0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司马迁下“蚕室”(宫刑狱名)受“腐刑”,这是一种奇耻大辱。但因为《史记》未写完,司马迁没有自杀,出狱后升为中书令(名义上比太史令高,但均由刑馀之人充之)。约在太始四年(前193年)见逐于君——被国君驱逐。见,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不肖——没有能力。本指不贤、不善。
走——逃跑。
死之——为动用法。为……而死。
幽囚——拘禁。《说文》“幽,隐也。”
无耻——不知道耻辱。耻,辱也。
羞小节而耻功名——不以小节受辱为羞而以功名不显为耻。羞、耻,都是意动用法。
以身下之——使自己的官职居于管仲之下。介宾词组“以身”修饰动宾词组“下之”,二者之间是偏正关系。
子孙世禄于齐——管仲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作官,享用俸禄。本句的主语承前省,是指管仲,非指鲍叔。世,名词作状语,世世代代。
多——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多,赞扬。
第三段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在齐国作宰相担负起政事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边,使货物流通来积累财物,使齐国经济富裕军队强大,喜好和百姓保持一致。所以《管子》说:“百姓的粮仓充实了就会懂得礼仪、节操,百姓能吃饱穿暖就会懂得分辨光荣和耻辱,在上位的人使用的器物合乎法度那么父母妻儿兄弟六亲的关系就会牢固。如果礼、义、廉、耻国家的这些纲纪不能树立,国家就会灭亡。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
所以他的论著平易通俗而便于实行。百姓想要的,就按照他们的需求给他们;百姓不想要的,就顺着他们的愿望革除。他从事政治,善于就着祸而造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对于国家事务,他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谨慎衡量、斟酌。齐桓公实际上是对少姬这件事发怒,向南进攻蔡国,管仲趁机讨伐楚国,责备楚国不向周室进贡包茅。桓公其实向北征讨山戎去解救燕国,而管仲趁机让燕国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纳贡。在柯的盟会上,桓公本来想背弃和曹沫的盟约,管仲却趁机让桓公表现出守信用遵从这个盟约,诸侯因为这个原因都归顺齐国。所以说:“知道给予就是获得,这是从事政治的关键。”
相齐——在齐国担任宰相。
区区——形容小。
通货——使货物流通,指发展商业。通,使……流通。
富国强兵——使国家富强,使军队强大。富、强,都是使动用法。
其称——《管子》说。《管子》,战国秦汉时人伪托所作。
礼节——礼仪、节操。
上服度则六亲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上之服御物有制度,则六亲固也。”上,指在上位者。服,服御、使用。度,制度,是名词用作动词,指合乎制度。六亲,指父母妻儿兄弟。
四维——《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维,纲纪。
下令如流水之原——颁布的政令就像水的源头,顺着民心流淌。
论卑而易行——论著平易通俗并且容易实行。“卑”和“易行”之间是并列关系。“论”和“卑而易行”是主谓关系。
因祸而为福——依据祸而造出福。指从“祸”的基点出发而取得“福”的效果。
贵轻重——重视分清事情的轻重。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慎权衡——谨慎衡量、斟酌。慎,形容词用作动词。
怒少姬——怒于少姬这件事,指蔡国将少姬改嫁。《左传·僖公三年》“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
南袭蔡——南,向南,方位名词作状语。
因而伐楚——齐桓公伐蔡后,管仲趁机又伐楚。因,趁机。
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齐伐楚时,管仲责备楚成王:“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事详《左传·桓公四年》。苞茅,裹成捆的菁茅,楚地所产。入贡,指向周天子纳贡。缩酒,古代祭祀时束茅立于祭前,沃酒于茅上,酒渗而下,如神饮酒,故称缩酒。
北征山戎——山戎,即北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征”,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公羊传·僖公四年》“古者周公东征则西国怨,西征则东国怨。”《墨子·七患》“库无备兵,虽有之不能征无义。” “伐”,中性词,《左传》“齐师伐我”,后因“征伐”常连用,“伐”也逐渐褒义。《左传·庄公29年》“凡师有鐘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侵”
管晏列传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