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内容提要】唐朝是一个诗歌鼎盛时代。在诗歌在题材上,涉及到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极为广泛繁杂。不少学术界的前辈们热衷于研究唐诗,并且在边塞抒怀、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等类的诗歌研究上成就斐然。然而,对于当时受到前朝咏侠诗和当朝社会任侠风尚的影响下异军突起的,日益发展、成熟的咏侠诗和诗中描摹的丰盈的侠客形象却几乎无人问津。为此,本人在收集和整理了有限的资料之后在这里浅谈些自己对唐人咏侠诗的看法。【关键词】唐诗,咏侠诗,侠客形象提起诗歌,人们在潜意识里马上会联想到“唐诗”。是的,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在唐代文学史上乃至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们提起诗歌,就会让人们联想到“唐诗”的缘故罢。提起唐诗,不少学术界的前辈们津津乐道,并且在边塞抒怀、山水田园、咏物咏史等类的诗歌研究方面收获丰厚。然而,对于当时受到前朝咏侠遗风和当朝社会任侠风尚的影响下异军突起的,日益发展、成熟起来的咏侠诗及其诗中描摹的丰盈的侠客形象却几乎无人问津。翻开《全唐诗》,我们会为那一个个鲜活的侠客而吸引,不禁让我们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涌上心头。这里所谓的侠客,指的是唐代文人诗中歌咏或塑造的以游侠少年为核心和主体的并有着丰盈的侠行、侠气、侠节、侠情等具备侠的一切特征的游侠。诗歌中游侠的形象并不是只有唐代诗歌里头才有的,早先在魏晋六朝时期的乐府诗中就已经频频出现了,只不过到了唐代,这一诗歌的传统题材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拓延,使之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诗歌门类。唐代社会承接了秦汉以来的侠文化和魏晋六朝的咏侠遗风,形成了满朝的任侠风尚。换句话说,任侠风尚已经成为当时唐王朝最时髦的风气。在唐人的意识形态里头,已经充斥着那股子侠行、侠气、侠节、侠情。因此,人们(尤其是贵族少年)纷纷效仿前朝的游侠,不管是杀人越货、斗鸡逐猎,还是打抱不平、效死边地,在他们身上始终流着滚烫而且丰盈的侠行、侠气、侠节、侠情的血液。这是唐代咏侠诗发展、成熟的必要基础。从当时这类诗歌的源起上看,可以说唐朝咏侠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秦汉以来的侠文化和魏晋六朝的咏侠遗风以及全唐任侠风尚的影响。这类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唐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也就是说,咏侠诗在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上引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在评判个人的是非得失上有着重大的突破(算作一个评判的标准)。因此,文人儒生极喜效仿游侠和创作咏侠诗篇。比如我们最为熟悉的诗人李白, 少年李白十分尚武,这大概和他出生地有关系。据史料载,李白出生胡地。因此,他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剑术,崇尚任侠风气与游侠交往频繁,胡人的豪气与尚武精神影响了他的一生。形成他那奔放不羁、豁达自由的性格。任侠使气对李白一生的生活方式造成极大的影响,加之他嗜酒如命,其诗作往往带有飘逸、狂放、自由的意味。李白年轻的时候仗剑游历四海,所到之处并没有少做行侠仗义之事。在他的《与韩荆州书》一诗中就提到了自己“十五好剑术, 遍干诸侯。”虽说这是一篇自荐诗,但它却把李白自己少年时期的作为刻在了字里行间,并且希望能够得到韩荆州的赏识。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也谈到了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的事情。李白的侠行和《侠客行》一诗一样浪漫狂放之极: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筋劝侯赢。三杯吐
浅论唐诗中的侠客形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