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踏歌小论学院名称: 历史文化学院专业方向: 隋唐史 年级班别: 2012级姓名: 梁克敏 学号: 121347 2012年12月唐诗中的踏歌小论摘要:踏歌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形式,在唐代尤为盛行。唐代许多诗人的作詁屮,都生动传神地记录有当吋人们踏歌的盛大场景,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本文就是从唐诗中的一些描写中考述踏歌这种歌舞艺术地具体形态,并探讨其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意义。关键词:唐代歌舞踏歌唐诗在唐代多姿多彩的兀舞Z中有一朵热情奔放的艺术奇葩一踏歌。在唐朝的天空下,市皿陌村舍到高门宫廷,从中原大地到边塞异域,踏歌深受人们喜爱,风靡全国,成为唐人在闲暇吋自我娱乐的一种歌舞。唐朝的诗人们用他们塊丽而富于表现力的诗句记录下了当时人们踏歌的一些习俗和盛况,使我们得以在千年Z后对踏歌有更感性更深入的了解。、踏歌,作为一种在古代中国各族人民中广为流行的自娱性歌舞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现,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一座马家窑文化类型的墓葬小,出土了一件内壁饰有舞蹈纹的彩陶盆,舞蹈者共分三组,每组有五人,这些人手拉手,面向一致,以脚踏地而舞,这应该是目前所知有关踏歌最早的实物资料了。这就说明了,早在新石器时代地马家窑文化,我们古羌族的先民劳动之余,在月夜里就已开始踏歌以表达他们的愉悦之情。在汉代这种歌舞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京杂记》记有:汉高祖“宫内时,尝以管弦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趋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黍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肌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风凰来》。”①北周宣帝宇文簣曾也“与宫人夜中联臂踏蝶而歌,曰:'自知身命促,把烛夜行游'。”②到了唐代,踏歌就更加风行。据《【口唐书》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记有:圣历元年(698年)九月,突厥默啜内侵,派唐使阎知微招谕赵州,知微与突厥人唱万岁乐,连手踏歌于城下,城上将军陈令英斥责曰「'尚书位任非轻,,乃为序踏歌,独无慙乎!”④踏歌在中国从上古新石器时代到唐代的2500多年从产生、发展,到唐朝终于进入她的兴盛吋期。二、踏歌在唐代又称为“踏谣”、“打歌”和“跳歌”,是一•种“联袂而舞”、“踏地为节”的自娱性集体歌舞活动,她以一种质朴的音乐节奏美深深吸引着人们,吸引着那些善于发现美的文人骚客,诗人张说、李白、刘禹锡、崔液、谢偃、储光羲、顾况、张祜等诗人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仅在的诗篇,仅在欧阳予倩先生主编的《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中收录了与踏歌活动有关的诗歌就有15首。⑤在这些唐诗中留卜了许多关于唐代踏歌的生动的形象化记载,可以弥补正史中对这方面记载的缺失,反映出当时人们踏歌时的真切场景和歌舞基木形态,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史料价值和兀舞审美价值,深化了我们对唐代踏歌的研究和认识。首先,踏歌是一种自娱性的集体舞蹈,其基木形态是多人联袂而舞,以足踏地,边歌边舞。刘禹锡在《踏歌词四首》其一中冇描写踏歌的诗句“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这些少女“振袖倾鬟”;在《竹枝词九首》序中也讲到:“里屮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⑥储光羲在《蔷薇》屮也说“联袂踏歌从此去,风吹香气逐人归。”'《唐语林》中也记有宣宗春时宴请朝臣吋“出数百人,衣以珠翠缓繚,分行列队,联袂
浅论唐诗中的踏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