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溶血性贫血
溶血后血红蛋白改变的途径
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分类法
一、急性溶血:
腰酸背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黄疸,血管内溶血时可有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有循环衰竭及肾血液学溶血性贫血
溶血后血红蛋白改变的途径
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分类法
一、急性溶血:
腰酸背痛,头痛,呕吐,寒战,高热,黄疸,血管内溶血时可有血红蛋白尿严重时可有循环衰竭及肾功能衰竭.
二、慢性溶血:
贫血,黄疸,肝脾肿大(多见于血管外溶血,单核巨噬系统受刺激增生及衰老变性的红细胞在脾内滞留)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致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
3、寻找溶血的原因
2、确定溶血的主要部位
1、确定溶血的证据
1、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检查
2、红系造血代偿性增生的检查
3、红细胞的异常变化
3、各种溶血的特殊检查
实验室检查分类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一般检查
溶血性贫血的特殊检查用于确定病因、诊断和鉴别诊断
1、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AIHA)
2、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试验)、CD59、CD55(PNH)
3、细胞形态和渗透脆性试验(HS)
4、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及酶活性测定(G-6-PD缺乏症)
5、血红蛋白电泳(血红蛋白病)
6、热变性试验和异丙醇沉淀试验(heinz小体形成 )(不稳定血红蛋白病)
7、镰变试验(镰状细胞贫血)
治 疗
溶血性贫血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治疗因病因而异。正确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治疗原则:
1、去除病因;
2、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3、输血或成份输血;
4、脾切除术;
5、其他治疗。
感谢在座各位聆听
适用于幼儿教育教师述职
血液学溶血性贫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