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书籍是人类培育才智的工具,一个酷爱书的人不会缺少忠实的挚友,它可以随时随地陪伴着我们,喜爱读书的人恒久不会孤独。读完《中国哲学简史》,你有什么感受呢?以下是我和大家共享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业文明,而经济基础又确定了上层建筑,所以一切的源头都是农业,那自然就包括中国哲学。
在中国哲学中,对于宇宙的反应,本质上是对“农”的反应和看法,中国思想的主要两个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他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在同一轴杆都表达了对农的渴望和灵感,只是在方式上各不相同。例如,道家的“反者道之动”事实上就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解法,物极必反的道理就是告知我们,凡事应适度不应过极,也就是中庸。所以可以说,“农”是中国哲学的起先和持续。
综合以“农”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法律法规和风俗文化等等,在中庸之道的影响下,就犹如所追求的“内圣外王”一样,中国哲学最终形成了“既出世又入世”的结果,事实上都是一种平衡,一种中庸的体现,而也是中庸之道,让中国哲学相互交融、相互结合,不断地汲取消化,变成新的事物,犹如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中指出的“外来文化的入侵总是会被中华文化所融合汲取”。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的中华文明持续至今。
儒家,无论是早期儒家还是到后面演化出来的新儒家,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历史上处主流的地位,以等级秩序为界线,规定所对应的礼仪礼节。每个出名分的人,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以忠恕之道为方式施行“仁义”,可以说是儒家对于“善”的看法。虽然其地位特别,但是儒家也并非一家独大。有反对其“正名”的等级制度的墨家,其自始至终实行功利主义的方式,认为不存在差等的爱,而应当实行人人同等。有反对其“入世”观点的道家,认为“无为”才是实现“善”的唯一法则。也有反对以礼治国的法家,认为“刑应上大夫”,法律面前人人同等(此处法律非现代法律)。还有醉心于“名”“实”之分,不顾实际的名家,粗糙的探寻科学起点的阴阳家等等等等。
每个学说都有自己的独特观点,但是通过分开单独阅读发觉,事实上除了一贯坚持抗拒儒家的墨家(之后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以外,道家、佛学、儒家三者之间都进行着不同程度的相互确定和相互汲取,出现了禅学和新儒学,甚至后期的新道家反而认为孔子比老庄更宏大,因为其已经遗忘了说忘。这就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一,比起西方“一神论”式的思想路途,东部的中国以“百炼刚绕指柔”的方式,将本是殊途的各家学说,最终奇妙的融合到了一起,起到了适合当代社会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前行,其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是这一方式的一大体现。就犹如西方哲学的传入,给只有负的方法的中国,带来了正的方法,假如在西方的话,定会分出个输赢,最终择一进行,但是在中国,正的方法只是赐予了中国人一个新的思想方法,并没有取代负的方法,而只是补充了负的方法。依据冯友兰先生的看法“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将来的哲学来满意。将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对于中国哲学是否对于世界哲学有所贡献,这个应交给时间来检验。而就个人而言,“人必需先说许多话,然后保持静默。”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3
在读冯友兰的《中事迹,其中有一则趣事让我记忆深刻。话说当年抗战时的西南联大,中国的精英学问份子庄辗转撤退到四川腑地的李庄。车子路过一处城门时,司机提示大家不要将手伸出窗外以免受伤。这么一句善意的提示让冯老起先思索手伸出窗外与受伤的必定性联系。没错,走神是哲学家有的一种状态。就在这种状态下冯老的手撞到城墙上骨折了。金岳霖后来常拿这事情取笑冯友兰。我不禁联想到是何等的书呆子身上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本简史是由冯老在美国的讲稿整理而成,短短的二十多万字讲解并描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史,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关学问。作者用极流畅的语言将中国自孔子以来的哲学大家一一排列,并溶入自己的人生睿智与洞见。虽然现在的语言习惯已经与1940年头有很大的差别,但此书仍旧是我阅读的众多哲学类书籍中文笔最洗练的佳作。实在没有想到一个书呆子能写出这样的书来。
初读此书时脑子里对中国哲学还是浆糊一团,零星浅显的读过一点《论语》、《道德经》、《易经》、《六祖坛经》、《传习录》。儒家、道家、佛教、禅宗、墨家、入世出世……,这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哲学经典词汇他们背后的历史、涵义我是真不清晰。很艰难的读完第一遍,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回头细致一琢磨,脑子里的中国哲学地图还是模糊一片。静下心来又用两个月的时间渐渐的读其次遍,某些感爱好的章节再多读几遍。慢慢的这幅哲学地图清楚起来。
《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精选范文5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