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课设计
教课目的 1.认识韩愈对于尊师重道的阐述和本文的思想
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累积
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
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朝古文运动的倡议者, 提出了“文以载道”, “文道联合”的看法。他的散文题材宽泛,内容深刻,语言朴素,主张学
习先秦、两汉的优异散文传统、倡议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
第3页 / 总合21页
装腔作势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 确立了唐宋古文的基础, 因今后
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
第制度十分严格, 分为高门和寒门, 门第看法严重损坏了从师学习的民风。到唐朝,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对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
一斑。柳宗元说: “由魏晋以下, 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喧笑之,认为狂人,独韩愈奋不管流俗,犯笑侮,收召后
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
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因而可知韩愈敢于抗争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
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
文,看书下说明,查词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
出标志。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òu)
谀( yú) 经传( zhuàn)
郯( t án)
苌( cháng)聃( dān)
蟠( pán)
巫
(wū)3.请学生朗诵课文,熟习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
腔调等。
五、剖析课文
1.第1段
( 1)增补说明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古今异义,今指学术上有必定成就
的人,文中指修业的人。
②生乎吾前。
乎,在。
③
吾进而师之。
师,以 为师,动词的意动用法。
④吾
师道也。
师,从师学习。
( 2)理解剖析
①本文的
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②教师的职责
第4页 / 总合21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说明从师
学习的必需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 ”,“生乎吾后 ”,凡
先闻道者我就能够拜他为师。 3
2020-01-27
教课目的 1.认识韩愈对于尊师重道的阐述和本文的思想
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
3.累积
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差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
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培育谦逊勤学的民风。
教课要点和难点
1.认识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照论证的方法。
课时分派
两课时
教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
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 ,《马说》其实是
“说马”,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俗”
的文章,叫《师说》 。
“说”是一种文体,着重于谈论,可
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朝有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议者。原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暮年任吏部侍郎, 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
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朝古文运动的倡议者, 提出了“文以载道”, “文道结
第5页 / 总合21页
合”的看法。他的散文题材宽泛,内容深刻,语言朴素,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异散文传统、倡议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
装腔作势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 确立了唐宋古文的基础, 因今后
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
第制度十分严格, 分为高门和寒门, 门第看法严重损坏了从师学习的民风。到唐朝,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对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
《师说》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