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数”山有路“问”为径.doc


文档分类:汽车/机械/制造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数”山有路“问”为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数”山有路“问”为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感到有问题存在,自己不得不问个为什么,该怎么解决的时候,思维就被启动了。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越强,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也越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呢?下面是我的点滴尝试。
一、营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好学好问是他们的天性,也是强烈的问题意识的突出表现,教学中要顺应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规律,创设良好的氛围,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好奇心,这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言行、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如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问难氛围。如在上“长方体”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老师拿出一本数学书的第一页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学生回答:“长方形。”然后老师又多翻几页,20页纸,100页纸叠在一起后,通过老师的操作,学生纷纷提出问题:“现在100页纸叠在一起后,变成了什么图形,还是长方形吗?”“长方形是平面图形,而现在的立体图形应叫什么名字呢?”“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操作讨论自学,得出要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当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探讨问题的伙伴,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角,相互讨论,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有疑可问

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转入活跃,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新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征,巧设诱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质疑问难。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要求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列出算式:一个盒子里有3支铅笔,2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8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2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5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100个盒子里有几支铅笔?当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计算感到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很快的把答案报出来:一个盒子3支铅笔,2个盒子6支铅笔,8个盒子有24支铅笔,20个盒子有60支铅笔,50个盒子里有150支铅笔。学生顿时觉得很惊讶,纷纷质疑:“老师有什么奥秘,为什么一看到几个盒子就知道有几支铅笔了呢?”“是不是放在盒子里的铅笔的算法有什么简单的算法?”“像算刚才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有什么特征?”……。这样,学习积极性提高,为学习新知打下了良好基础。

每堂课都有它的重点与难点,学习的成效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点展开思维。学生若能在重点处提问,带着

“数”山有路“问”为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83252951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2-07-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