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后人口红利时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探析后人口红利时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探析人口红利( demographic dividend ) 是指一个国家在生育高峰过后, 总人口中少儿和老年抚养负担均相对较轻而劳动适龄人口比例上升, 从而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 形成的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资源以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现象。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前期是较为明显的,中国人均 GDP 增长率中有 27% 的贡献来自于人口红利。但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享受了 30 年的人口红本文由论文联盟理利在逐渐衰退,劳动力无限供给大于需求的现象正逐渐逆转,刘易斯转折点来到,其中 2010 年前后是转折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农民工已悄然更新换代, 80 后和 90 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这个群体的形成、壮大, 将对我国的就业和城市发展政策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后人口红利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我国改革开放 30 多年,一方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另一方面, 老龄化趋势日益 2 严重,适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顶峰转而开始下降, 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的人口红利时代渐行渐远, 中国已开始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处于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的新时期, 技术更新换代快, 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提高综合素质。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前沿而又现实的挑战。国家人口计生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 2012 》显示: 2011 年,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接近 亿, 占全均年龄约为 28 岁, 80 后新生代农民工已占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近一半。今后一段时期,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我国可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其人数及其在我国外出农民工中的比重都将持续上升。新一代的进城务工农民是城市化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力军,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已经大不一样。 1. 受教育程度较高,独立自主性强。新生代农民工出生和成长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加速转型的历史时期, 普遍受到过相对规范的教育, 许多人都已初中毕业, 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 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完成了高中学业, 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质。这与以文盲半文盲为主体的上代民工相比, 明显有了较大的进步。另外,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后较好的生活环境中, 接受了多元化的开放价值观。在雇用制成为主要的用工形式时期, 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自主选择职 3 业和就业岗位。 2. 职业期望值高,谋求自身发展。与老一代农民工为改善家庭生存条件而外出打工不同,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在于谋求自身的发展, 因此更加看重工资待遇, 更加看重自身技能的提升和权利的实现, 从而也更加在意就业岗位与实现自身发展之间的关系。 3. 工作耐受力低,职业流动频率高。较之父辈,生活是优越的, 没有挨过饿, 没有受过冻, 温饱问题在他们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 忍耐力和吃苦精神远不及父辈。从年龄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大多 20 岁出头,思维和心智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 对各种问题的认识会随着打工经历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从而使他们对职业和就业岗位的选择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他们也希望从事轻松而待遇较好的职业,同时也把工作作为一种开眼界和找机会的手段。 4. 成长经历城市化,融入城市的愿望迫切。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经历开始趋同于城市同龄人, 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 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 不熟悉农业生产,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只有一、两个兄弟姊妹, 这一点与城市同龄职工也颇为相似。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在城市生活,市民化和城市化的倾向非常强烈, 更加渴望得到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地位, 享受到市民的权利和福利。因此, 如果融入城市 4 的愿望得不到满足, 那么他们更倾向于在不同城市或者不同就业岗位之间流动,而不是直接回到农村。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新趋势 1. 择业标准多元化。由于教育的传播、电视的普及, 使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向往城市生活。因而, 他们的择业标准也趋向多元化, 除了进行成本- 收益的衡量外, 还会考虑工作的舒适度、社会地位等综合因素。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和市民之间的过渡群体, 但仍尚未完全被城市接纳, 表现在仍是农村户口、在城市里没有住房、在城市里就业时仍然受到不公平待遇等方面, 是处于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夹心层。受计划生育和家庭少子化趋势的影响,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家庭的中心, 由于能得到父母、祖父母等在经济上的呵护, 他们外出务工的动机多以追求人际交往、都市生活享受和个人发展为主,因此其保留工资大多摆脱了生存型需求的约束,而有更高的要求。另外,在网络时代,信息
后人口红利时代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探析_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