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的职业技能培训
凌泽恩 王 娟 兰学艳 去年3月10日,乍暖还寒,天空飘着绵绵细雨。在地处永川市的重庆女子监狱内,女囚犯张巧(化名)与数十名同在服刑的人一道来到监区内的草坪上劳动,干得特别卖力。看到张巧的积极表现,管教干部十高墙内的职业技能培训
凌泽恩 王 娟 兰学艳 去年3月10日,乍暖还寒,天空飘着绵绵细雨。在地处永川市的重庆女子监狱内,女囚犯张巧(化名)与数十名同在服刑的人一道来到监区内的草坪上劳动,干得特别卖力。看到张巧的积极表现,管教干部十分欣慰――她终于摆脱了入狱时的消极情绪。张巧说:“是一张劳动职业资格证书改变了我的想法。”
囚犯在刑期内拿到由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这在重庆女子监狱已不是新鲜事了。
“你们认真改造,好好学技术,出来后到我们公司上班!”2004年7月22日,市服装行业协会领导带着几家服装公司的负责人前往重庆女子监狱,与监狱签订了推荐刑满释放人员就业的协议。
听到这一喜讯,许多服刑人员淌下了热泪。
服刑人员特别是女囚犯,对未来的生活,大都有一种莫名的恐惧。
“多数女囚犯都是刚刚走进监狱大门就遭遇离婚,失去了家庭,加上不能与社会联系,高墙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自己出去后如何适应,都是未知数。”重庆女子监狱一名姓杨的管教人员说,“内心的迷茫往往会影响到她们的改造情绪,虽然我们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们所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出狱后的就业问题。”
2004年,一名50多岁的刑满释放妇女回到老家后,生活没有依靠,四处求救仍孤苦无助。无奈之下,为了重返监狱,她放火烧了村支书的房子。问其犯罪动机,她说:“我在外面生活都成问题,还不如回到监狱,至少还不愁生活。”
如何让重返社会的刑满释放人员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在苦苦思索中,重庆女子监狱与永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碰出了思想火花:把劳动法律法规、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送进高墙,把罪犯刑满释放后的就业预先纳入社会劳动就业保障范畴。
于是,“狱内外互动式、开放式教育”的新途径浮出水面。
然而,对监狱和劳动部门的这番好意,女囚犯们起初并不领情。2004年5月18日,首期缝纫技能理论培训班开学了,报名参加培训的女囚犯只有18人。
抱着看一看的心理,张巧走进了这个特殊的课堂。不过,张巧很快就转变了学习态度。
在培训班里,女囚犯们不仅学到了缝纫技术,而且还学习了就业政策以及怎样找工作、如何在劳动中加强自我保护等知识。
“真没想到,在监狱里还能学到技术!”张巧说,“通过培训,我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
2004年5月27日,永川市劳动力市场接待了一批特殊的“求职者”:女囚犯们脱下囚服,穿上便装,在干警们的带领下来到这里,了解就业形势及信息,听工作人员介绍如何应聘和在网上求职。“看到成千上万个用工信息,我对回归社会充满了信心。”张巧说。
培训结束后,永川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职业资格考评员走进监狱,对18名参加培训的女囚犯进行缝纫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对于这样一群特殊考生,考官们开始有些不放心。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考场秩序井然。
通过严格的考评,有15名服刑人员通过了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获得了缝纫技术中级工职称证书。
手捧劳动职业资格证书
高墙内的职业技能培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