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墙内的夏令营
本刊记者王珊珊本刊实习生刘伟
开学已有一月,结束快乐假日的孩子们又重新背上了书包,回到校园。回想这个假期:补了多少课?参加了几个班?去哪旅了游?都成为孩子们重逢之后的焦点话题。
在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中,有这样一群和他们年纪相仿的孩子,这个夏天,他们也经历了同样新鲜而又难忘的假期。
本刊在2007年4月曾对未成年犯的管教生活进行过报道,本篇追踪报道将继续向读者展示高墙之中孩子们那略显神秘的暑期生活。
7月19日,未管所大礼堂中,学员们整整齐齐地坐在一起。这一天,是“未成年犯第二届夏令营”开营的日子。从即日起,为期一个多月的暑期生活即将开始。
开营仪式上,有21名学员接受了未管所的表彰。因为他们在过去的2006至2007学年下学期的各项表现都很突出,被评选为“三好学员”和“优秀学员”。这对监狱中的孩子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接下来的日子,是更加欢愉的,因为平均每周一次的小活动,将让高墙内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
第一周逃离诱惑之“网”
“今年2月,我们曾对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中关押的500多名失足少年进行了调查,结果,%的失足少年经常去网吧上网聊天、玩游戏或浏览色情内容;%。”未管所副所长金花如是说。
为了能让未成年犯深刻理解网络带给世界的新革命,正确认识网络不健康内容的毒害、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意识、拒绝网络暴力、戒除网瘾,北京市未成年犯管教所教育科组织他们观看了曾在央视少儿频道热播的大型教育片《青少年网络安全导航》――这是他们夏令营的第一项活动。
通过典型案例的生动讲述,很多未成年犯从影片中因网络而走上犯罪歧途的少年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类似经历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深刻感触到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多么崎岖泥泞。
未成年犯小宁在分监区讨论时说:“我们对待网络的认识太过肤浅,计算机能够改变世界,而我们却只懂得通过网络接触精神糟粕。太不应该了。我们现在应该更好地掌握基础计算机知识,为以后就业积极做好准备。电脑不仅仅能打游戏、聊天、上网站,它更能为我们的健康生活制造无尽的财富。”
第二周:与律师面对面
“谁有法律方面的问题,可以向律师们咨询,今天是个很好的机会,律师们可以当场给予解答。”
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阅览室内,三十几个学员围坐在赵辉、韩晶晶、陈苏3位律师身旁。一阵短暂的拘谨后,一位学员有关减刑假释的问题打破僵局,学员们迅速活跃起来。他们的提问令3位律师都有些应接不暇。
“什么是前科?有了前科对就业、就学有多大的影响?”
“民事判决,在成年后,是否需要继续履行判决?”
“非婚生子女无户口,能否享受低保?怎样解决户口问题?”
……
3位律师对每个学员的提问都逐一进行了详细解答。对于牵扯细节的案件,律师们请未成年犯实事求是地写成书面材料,通过未管所内的法律援助信箱转递给他们。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的赵辉律师不是第一次来到未成年犯管教所,却仍有着难以平静的心情。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孩子走进犯罪的泥潭,是我们共同渴望知道、却也不愿意面对的话题。
学员们普遍关心的是与自己的量刑、减刑有关的法律问题,而学员自己已经储备的法律常识之多、法律意识之强也令记者和律师感叹不已。刘清龙警官说,这些法律常识都是他们来到未管所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如果这些少年能够早些懂得这些道理,也不至于走上危害他人、危害社会的道路。
之前一些专家在北京市未管所对100名未成年犯进行抽样调查,在“对其他青少年的建议”一项中,绝大多数未成年犯都回答:学法知法,遵纪守法。
未成年犯小磊感触颇深:“以前根本不懂得这么多法律知识,才会因年少轻狂易冲动犯下那么多错误。平时自己也琢磨法律方面的问题,但是总觉得自己查资料或者队长的解答不权威,很多想不通的问题就成了心里的疙瘩。今天有律师给我们当场回答疑问,心里面感觉一下子就敞亮了。”
“很多时候,一个人做错事,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如果没有勇气面对,不能重新振作起来,就是自暴自弃;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分析错误成因,找到问题所在,加以改正才能为自己的成功奠定基础。”这是从事青少年犯罪法律援助与研究多年的赵辉律师送给学员们的最后一段话。
第三/四周:游戏中的心理训练
之一:瞎子行走独木桥
8月16日上午,在未管所空旷的大礼堂中,矗立着五座长5米、宽约15公分、高约50公分的“独木桥”。一场名为“瞎子行走独木桥”的心理调试能力测试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
北京市闻心斋心理咨询所的著名心理咨询师毕金仪等3人指导学员们在游戏中训练心理。按照游戏规则,每组都由一名学员轮流扮演“瞎子”的角色,用红绸子蒙
高墙内的夏令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