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心物结构论 ——从中国古典诗歌看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及建构.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2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心物结构论——从中国古典诗歌看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及建构任何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都是人心与外物合构的产物。所谓“文化结构三层面”说,正是从心物建构机制中来区分文化的层次属性:外层是物的部分——“第二自然”,即物化了的劳动;中层是心物等合的部分,包括自然和社会的理论。社会组织制度等; 内层是心的部分, 即文化心理状态,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 民族性格等。文学作为文化的内层, 更多地体现着心灵主体的审美意识,但这种审美意识始终离不开物的影响。调节及艺术象征等作用。我国古代诗论, 涉及心物问题的论述非常丰富。而古典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生动地提示了心物两极在创作中的作用及结构组合规则, 探讨这一结构,对诗歌理论的深入不无补益。任何时代的诗歌创作,既表现为对描写对象的新美发现。也表现出对创作主体的超越和突破。因为表现生活真实的精神产品,总是立体感地多方位地展示着生活的本质。尽管创作主体会受到时代、认识、体验、视野等多方面的限制。 2 但只要反映的形象体系根植于生活的真实和人性的真实,就有可能超越主体的阶级立场、思想意识、创作意图、审美理想及定势思维。这就构成了以往作品或材料的恒常价值,构成了将古代诗作置放于现代认识坐标系上加以讨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正如恩格斯所言,“人们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 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就像人们远在散文这一名词出现以前,就已经用散文讲话一样”(《反杜林论》) 。老子不会使用“辩证法”一词, 但他在辩证地思考。屈原不懂“形象思维”一词, 但他在用形象思维创作。现代文学理论, 自然是对包括古代创作在内的大跨度实践基础上的抽象。基于这种认识, 本文试图从现代审美观念出发, 通过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及理论概括, 透视审美主, 客体的关系及其结构模式从哲学的心物范畴到文学的心物概念文学作为观念形态的审美艺术, 自然在整体特征上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一定的哲学观念。不仅艺术理论是哲学观念在审美领域的应用。而且艺术概念和哲学概念也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接和联系。艺术丰富了哲学, 哲学概括着艺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心物范畴和古典文学理论中的心物概 3 念, 正是如此, 文学的实践从一个区域垫铺了哲学心物范畴的抽象认识, 而这种抽象的哲学认识又为文学领域心物概念形成提供了哲学根据。心与物, 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对常见的概念, 被广泛地应用到哲学、文学、医学、宗教等各学科领域。心(心),《说文》解释为“在身中之象形”,指位于人或脊椎动物胸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肌性器官。主管人的思维活动的生理器官即是心脏,因而赋予心以精神意念。思想情感的义涵。《诗经》中的“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孟子的“心之官则思”等,正是把心作为思维器官看待的。哲学中的“心”同“物”对称,指精神活动,佛学中的“心”同“色”(有形的能使人感到的东西) 相对,也指精神活动。医学中同肝、脾、肺、肾相并称的, 同样称为“藏神”的器官,实际上包括了脑神经的思维功能。“物”(物),《说文》解释为“万物也”。古人认为“牛为大物”, 而且“天地之数,起于牵牛”,因而除了精神活动以外的一切实体存在, 都称之为“物”。《列子· 黄帝》中说,“凡有貌相声色者, 皆物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古典哲学中的心与物, 就本体论而言, 等于我们今天说的“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就认识论而言,基本等于今天谈的“主体与客体”。发展到古典文论中的心与物。已包含了审美主体与客体,神韵与形象, 内情与外景。心性与境界。理念与表象, 思想感 4 受与生活源泉等多区间的涵义。这些不同区间的概念, 在同一心物术语中交错出现。从而带来了概念的宽泛和理解的模糊。特别是面对区分“唯物”和“唯心”问题,容易把不同质涵不同层次的问题放到同一维度上处理,造成歪曲、误解、错位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心物的质涵加以辩分。这里, 我们首先要分清这样几个问题:①认识论意义上的心物范畴同本体论意义上的心物范畴有什么不同? ②文学的心物概念, 应归属本体论范畴, 还是认识论范畴? ③审美的认识和哲学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④诗歌意象在一般审美认识中有什么特征? 既然, 心物这对范畴在古典哲学中兼俱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两种来自不同属域的概念, 那么, 显然就不能把它们等量齐观, 混为一谈。当然, 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割的哲学体系。一定的认识论总得以相应的本体论为前提( 尽管哲学家在研究立足点上可以各有侧重)。人生活在世界上, 世界的存在及其本源问题自然是研究人的认识结构、功能及其方法的基础。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 归根结蒂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物质实体发展衍生的结果。但是, 认识论和本体论毕竟从不同的视域解释问题,对应的范畴往往存在差异。主体和客体与精神和物质相对照地看, 除了涵益性上不同的义指,

心物结构论 ——从中国古典诗歌看审美主客体的关系及建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fada121
  • 文件大小99 KB
  • 时间2017-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