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花缘》读后感
《镜花缘》读后感1
长篇小说《镜花缘》是写唐朝武则天当政之后,一日酒醉下旨诏令百花齐放,但因掌管百花的百花仙子不在洞中,而众仙子有恐帝皇之威,不敢抗旨,所以各自下界,之后因被玉帝知道,上天所遣,降于人间,变成女子,第一部分写武则天称帝后,勒令百花违反自然规律,严冬开放,结果触犯天帝,百花仙子被贬下界变成一百个才女,和她们身上发生的故事;其次部分则写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用了一百人,名次和泣红亭天书上载得分毫不差,这些才女及第后,拜见宗师,连日饮宴,赋诗嬉戏等的欢愉。
在这本书中,作者极力表现作为女子的才能和特点,阐释“男女同等”的先进观念。提高妇女的地位,使妇女扬眉吐气成为了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之一。
书中一大亮点就是对“女儿国”的描写。虽不算开创性的,但却很有戏剧性,里面很多夸张的描写、和现实的对比,都尖锐深刻地指出了社会冲突所在。
在当时,“男尊女卑”的观念贯穿了整个社会,妇女的工作生活到处受到压迫和限制,作者将自己开明的思想和显明的观点寄寓在这些女子的行踪上,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也呼吁人们放弃旧思想,走入新时代。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虽然人们的观念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但封建残余思想依旧存在,有的还很严峻,像男尊女卑的现象及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我想,读罢这本书,是否能对我们有一些启发?
《镜花缘》读后感5
《镜花缘》,人物描绘不比“红楼”,场面铺叙不及“三国”,光怪陆离与“西游”还有距离,唯人物语言叙述见长,古往今来,天文地理,俱在其中,可谓滔滔不绝,天马行空。
文中巧用荒诞不经之事例讽古喻今,用虚无缥缈之人物指桑骂槐。成语及四字词语也用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言简意赅,点石成金。作者运用材料,组织文字的实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书中众多古典的引用虽使作者有偷巧剽窃之嫌,但也足见其博览群书,纵观古今,腹中有墨,心中有数。
全书好像有两条线索,一是灭周复唐,二是众仙子的聚聚散散,荣辱成殁。作者对社会中很多丑恶现象作了尖酸苛刻的讽刺,可见其对诸如此类的剧烈不满,但总的看来,我怀疑作者有天朝自大,唯我独尊,地大物博,敢问谁何的思想。不过从“问道于盲”的事务看却也不肯定恰当。纵观全书,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反映全文的观点,或者说是主题,但或许这就是长篇小说的特点之一吧——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中笑料甚多,但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忍俊不禁,开怀大笑的,这些笑料也分着层次。书前部分游记中多数还能看懂,而后半部分众才女会面后的琴棋书画,谈笑风雅,其纷繁冗长,则使现代人不敢恭维了。
书中将女子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在古代一般小说中并不少见,但其却另有特色,那就是人物众多,行色各异,但缺乏改变,刻画得有血有肉的屈指可数,多数是芳香沁人,玲珑可爱,可谓镜中月水中花,但终虚所望了。将每一个女子赋花一朵,也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令读者睹花思人,流连忘返,只怕到愁容满面、茶饭不想的地步,便非红颜薄命不行救了。各女名为花,而此书中之各花只讲义气,无儿女情长,不是指腹为婚,就是为感恩戴德而奉以其终,此大憾也!
《镜花缘》读后感6
镜花缘以百花仙子被贬下凡开头,由官场屡屡失意的唐敖,受到老神仙指引,爽性和妻舅林之洋一起出海去找寻十二名花,途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奇异国家,但是路上并未找到名花,却是各个名字中带花的姑娘。唐敖一行人歪打正着来到了仙山蓬莱,唐敖一登上蓬莱山,便不想再次堕入红尘,只想在蓬莱山上修仙养道。
里面有几个国家让我印象深刻,首先的就是君子易近人。商家和买家不是相互要价,而是相互加价。特殊是唐敖一行人和两个老人讲中原的事情,离开后才得知,这两个老人原来是君子易近人,那么这个国家的人民又有多么讲礼仪?
黑齿国,这里的人不愧为黑齿国,身上全身上下都是黑的,这还不怎么惊奇,终归人有黑的,白的,黄的。特殊是他们的牙齿也是黑的。唐敖和多九公认为这里的人这么黑,确定文化程度很低,便进学堂讲课。但是那几个学生的问题,问得多九公张口结舌,唐敖也得对书有深刻理解才能答得上。
白民国,这里的人比黑齿国跟进一步,连身边的一切都是白的。头戴儒巾,手拿折扇。一副翩翩君子的气派。唐敖和多九公也进到了这里的学堂,认为这里的人应当学识很高。结果那里的学堂老师简直是一派胡言!唐敖和多九公气得不行。果真人不行貌相,还不行斗量。黑齿国虽然长得黑,但博览群书,学富五车。白民国虽然头戴儒巾,一副翩翩君子的气派,却胡乱翻译论语。
镜花缘最终以百位仙子考得才女,回来天庭结尾,这里表现了作者认为女人并不比男人差。
《镜花缘》读后感7
第三部份从后五十回起先,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
《镜花缘》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