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集读书心得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写过一些史论专着,文笔很有特色,轻新脱俗,潇洒、放达而又潇洒,让人读上去自然而又舒适,不夸大,不哀痛,没有什么好词好句,没什么特殊的手法,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心得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盼望,是一个民族进展的源泉。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刻的感情,我们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就包含着深情;只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保持糊涂,我们前进就会一往无前。只要我们的中华文明不败,我们的民族就不会失败。
感谢余秋雨先生,您的“文化苦旅”带给我们许多的精神食粮。新的观念和审美取向,在感悟人生的同时,又富于人生更高的才智。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心得2
余秋雨先生是当今出镜率很高的一位文化名人,也是一位饱受争议的群众人物。作为余先生的同乡,我深为其儒雅的外表、博厚的学问、犀利的谈吐所倾倒和折服,也为其受到的苛求和责难而忿忿不平。文人相轻,历来如此,但作为一个敢于用生命探究文化,一个敢于把世界上任何一片土地都放在脚下的文化名人,他无论如何是值得敬重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文化人的一种追求,余先生却是视“行万里路”重于“读万卷书”的一位苦行僧。15年来,余秋雨以长途旅行的方式实地考察世界文化,先后完成了以考察中华文明记录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考察伊斯兰文明记录的《千年一叹》以及西方文明记录的《行者无疆》,从而完成了对人类历史的三大文明的关注和考察。捧读余先生的这几本游记,始终满怀着崇敬和虔诚,不仅是余先生的著作使我徜徉于世界文明的浩瀚海洋,领会东西文化的博大绚烂,更重要的是余先生用徐霞客式的动态学习方式颠覆了我们传统的静态学习方式,启迪了我们向自然学,向实践学,用脚步和五官去探究世界的学习取经理念。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都是学习的途径和方式,本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非要分个孰轻孰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崇拜读书者,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崇拜实践者,认为“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笔者以为,在中国现行的僵化教育体制下,“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值得推崇和提倡。仔细端详中国的教育学习模式,“读万卷书”几乎已成为现代人猎取学问、提升力量的唯一途径,“读万卷书”使大家习惯了对书本理论的膜拜和认可,却束缚了人类原有的主动探究创新的本能,“行万里路”可悲地弱化成为商业化的休闲和消遣。因此,在群众的印象里,读书就是求知,旅行就是休闲,“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成为完全割裂或对立的两种行为。看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并亲身效仿体验余先生的文化苦旅,欣喜地感受到了探究后的甜美和欢乐。原来,美景需要观赏和发觉,文化需要探究和咀嚼,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文字记录感受,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也是一种其乐无穷的享受。
阅书如阅景,阅景如阅书,带着思索去阅读风景和文化,会收获一种全新的学问,这是耕耘的欢乐、探求的欢乐。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心得3
很早就想写点东西的,在整个吞枣看完余秋雨教师散文集之后,但由于工作变化的缘由,始终没有时间来写,也没有心情静下来写。一晃一个月过去了。其实,现在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来写,只是总感觉心里有点事,这或许就是自己的一点共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里总感觉有点不舒适,尤其是在这次阅读了多篇美妙的文章之后,总感觉应当留下点什么,特殊是现在的生活节奏,让自己已经很难在一段时间之内再翻起余教师的文章,只好趁着心里还有点感觉,留下几行贻笑大方的文字。
余教师和季老一样,都是高中时就耳熟能详的大师,但惋惜的是,我这个文科诞生的人并不喜爱学习语文,唐诗宋词兴致来了还会背上几首,而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学起来感觉真是要人命,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学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仔细阅读教材上面的文章,听课也是是是而非。
这次机缘巧合读到了两位大师的散文集之后,让人对散文又有了一点重新的熟悉,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自己水平有限,无法写出精湛的体会,只能由着自己的感觉信马由缰。
正如前段时间写过一篇关于读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样,季老从自己工作生活的点滴入手,润物无声,让人体会到生活的一种自然美,让人感觉有一种返朴归真、悠闲得意的娴静
余秋雨散文集读书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