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摘要: 在对《伊豆的舞女》的文本细读中, 结合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追溯,辨析川端康成审美意识的源头, 论述川端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物哀之美、自然之美、女性之美、幽玄之美的传承。关键词:审美意识;物哀;幽玄;女性美;自然美 1968 年, 川端康成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中有这样的话: “川端康成显然也受到近代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但同时川端先生又明确地显示出这样的倾向:忠实地立足于日本的古典文学, 维护和继承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 ……川端先生通过他的作品,以恬静的笔调呼吁: 为了新日本,应当捍卫某些古老日本的美与民族的个性”。给川端的奖状题词是:“这份奖状, 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高超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这些评价, 可谓精辟至极。川端的作品吸收的是西方的表现技巧, 而其精神则是东方的, 是日本的, 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其美感都散发着浓厚的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气息。 2 从小说创作理论上讲, 小说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个体精神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当然离不开作家的个人经验, 然而作家的个人经验中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等社会学的因素。按照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个人意识包含了连远祖在内的过去所有时代积淀的经验和影响。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作为探索人类灵魂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才能真正地窥见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在这个意义上讲, 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 而是集体意识的生成。可以肯定地说, 艺术的民族风格离不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 而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以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沉淀下来,影响和制约着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形成。川端就是这样一位诞生于日本这块独特的土壤, 属于日本这个独特的民族, 吸纳了古老日本之精气的作家,是一位具有“日本心”( 川端语) 的作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川端康成从古老日本所承继的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正是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集中而完美的表现。当我们试图去解析川端的审美意识与日本传统美的关系时,其作品便成为最好的门径。《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发表于 192 6 年。当时日本的“新感觉派”盲目模仿西方现代文学的技法, 忽视日本的文学传统, 而川端在《伊豆的舞女》中, 则是以日本传统美学思想为依托, 重视日本的传统艺术精神, 并以 3 其作为作品的根脉, 在其统照之下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式, 在东西方艺术的交汇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成功地体现了日本传统之美。此后的《雪国》沿袭了这一特色, 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战后的《古都》也是借助生活片断的景象, 去追求一种日本美; 后期的《山音》、《千只鹤》等作品虽更加颓废虚无, 但都没有完全背离《伊豆的舞女》所奠定的日本传统美的基调。《伊豆的舞女》可以说是川端康成为表现日本传统美所迈出的奠基式的一步,沿着这条线索, 我们可以走进川端康成的审美世界。一、物哀之美物哀, 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主体和底流, 其源头要追溯到《源氏物语》。《源氏物语》写出了一种女性气质, 即在含蓄、感伤、淡雅、纯朴和细腻的格调中, 突出了人物内心的悲哀情绪。江户中期, 致力于《源氏物语》研究的国语学大家本居宣长率先从中归纳出沉积于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物哀”这一审美范畴。“物哀美”的含义比较复杂,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客观对象( 自然物、人) 与主观情感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美的情趣, 是对客体抱有一种朴素而深厚感情的态度作为基础的; 并且, 在此基础上所表露出的内在情绪是非常静寂的, 它交杂着哀伤、怜悯、同情、共鸣、爱怜等感动 4 的成分。川端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 “《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他经常强调: “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悲哀这个词, 同美是相通的”。他的小说大多表现了悲哀与同情,用质朴、真挚的笔墨令人感动地表露了对小人物( 多是下层女性) 的赞赏、怜爱、哀伤的情感。川端所描写的人物的悲哀, 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美, 深沉而纤细, 交织着主人公对自己处境的悲怨, 融入了作家的同情、爱怜, 因而呈现出一种朦胧而感伤的审美状态。这种状态源自作家内心对作品人物, 特别是下层女性的怜爱,是最纯洁情感真实而自然的流露, 在《雪国》、《舞姬》、《千只鹤》等小说中, 都可以看到成熟精彩的表现。而川端在写作《伊豆的舞女》时, 已开始了这种美学追求。《伊豆的舞女》全篇自始至终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淡淡的伤感。小说所写的是一个 20 岁的高中学生——“我”和一个 14 岁的卖艺舞女——薰子在伊豆的汤岛邂逅相遇的故事, 表现了那种因追求似爱非爱的情感而产生的淡淡的凄凉感。作者在描述他们交往时,没有用欢快明朗的笔墨,而是压抑

论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审美意识的传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