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礼”与“理”的叛逆.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礼”与“理”的叛逆摘要:《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都是冲破封建束缚, 追求自由爱情的抗争形象。但二者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存天理, 灭人欲”的理学之叛逆。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礼教;理学;叛逆作为爱情剧的典范,《西厢记》与《牡丹亭》历来备受推崇,而其中的崔莺莺与杜丽娘也屡是人们所瞩目之焦点。千载而下,学者从不同层面进行研究,阐述出诸多慧见; 而这其中,崔、杜二人的“抗争”形象又是学界尤其关注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崔杜二人都以‘情’反‘理’, 大胆冲破封建礼教,以‘至情’超逸传统意识”; 亦有学人认为二人是“中国古代反封建礼教的光辉典范”, 更有时贤对其冠以“女性意识的自觉觉醒者”之称谓。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显然, 学界皆认为崔、杜二人是具有反抗性格之女性,其“抗争”意 2 义更成为人们褒誉《西厢记》与《牡丹亭》的一个重要因素。然在论及二人所“抗争”的对象及蕴含时,学界却多以“反礼教”笼统言之。实际上, 崔莺莺与杜丽娘反叛的对象是有差异的。崔莺莺的反抗主要是对等级制度与门第观念等传统礼教纲常的挑战, 而杜丽娘则更多的是对为当时统治阶层所改塑过的程朱理学的“灭人欲”观念之叛逆。显然,后者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解放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风貌, 其反叛意义更为昭著。在考察崔、杜“叛逆”形象的不同蕴涵时, 从文本出发解析其形象是不可或缺的前奏。一、叛逆的崔莺莺与杜丽娘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相比,崔莺莺与杜丽娘是以反叛姿态出现的。崔莺莺出生于礼教家庭,父亲为她定下姻亲,母亲处处用“女规”管束,可正值青春妙龄的她不满足于既定的生活道路, 一度处于幽怨之中,“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 门掩重关萧寺中; 花落水流红, 闲愁万种, 无语怨东风”。佛殿上与张生的邂遁, 点燃了爱情之火。此后, 莺莺乘月色与张生联吟:“兰闺寂寞久,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 3 在道场夸赞他:“外像儿风流, 青春年少; 内性儿聪明, 冠世才学”, 心中充满无限爱恋。然而, 莺莺毕竟是在封建礼法调教下长大的, 尽管她渴望爱情, 但却不敢轻易流露, 心中充满矛盾。在“闹简”中, 莺莺看到张生信时“将简帖儿拈, 把妆盒儿按, 开拆封皮孜孜看, 颠来倒去不害心烦”, 但看着看着就对红娘发起脾气: “小贱人,这东西哪里将来的? 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 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 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可当红娘故意说要去告知老夫人时,她忙拉住红娘说情: “我逗你耍来”。而“赖简”更将莺莺的此种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密约张生:“待月西厢下, 迎风半户开, 隔墙花影动, 疑是玉人来”。可当张生依约而来时, 她又翻了脸,“你是何等之人, 我在这里烧香, 你无故至此, 若夫人闻知, 有何理说? ”“先生虽有活人之恩, 恩则当报,既为兄妹,何生此心? 万一夫人知之,先生何以自安? 今后再勿如此, 若更为之, 与足下决不干休”。她既要打破礼教枷锁, 追求自由爱情, 又要遵从潜意识的礼法约定并维护贵族小姐的体面,处在两难境地里。但她最终战胜自我,反叛性格得到发展:她违背礼法约定,与张生无媒而合,对封建婚姻理念作了大胆的挑战;在老夫人逼令张生赶考时,

“礼”与“理”的叛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apaihuai64
  • 文件大小79 KB
  • 时间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