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历代葬礼.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
中国历代葬礼
第一篇:中国历代葬礼
《中国历代葬礼》
《中国历代葬礼》是一部较为系统阐述中国丧葬礼仪的著作,作者万建中。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中国丧礼的形成和发展的总的概述,主要从丧葬礼仪的起源、历代的发展,或是作为随葬品被埋葬。当然这其中也有妇女是自愿殉葬的,在《清稗类钞·贞烈类》中就记载了几位清代妇女殉节的事迹,但这毕竟是少数,多数人是地位低下而被迫要求殉葬。从人性、人殉中可看出,当时统治阶层是何等的愚昧无知,他们被鬼魂观
5
念左右,认为人死后和活人一样,也需要享受服侍。在他们的意识中不存在人权观念,充分体现了他们草菅人命,扼杀人性的极端残暴的本性。同时从人性、人殉的行为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奴隶、妇女地位是何等的低下,他们完全没有人身自由,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控制,是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观念的牺牲品。而这也不仅在人性、人殉上得以体现,而是贯穿于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直到近代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传入中国,解放人们思想,这种观念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从上面的哭丧礼仪和人性人殉的制度中,可以看出中国哭丧礼仪中存在一些问题,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受到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马克思曾说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当时落后生产力水平的支配下,人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十分落后……
本书对中国葬礼中的各种礼俗都坐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为初丧、治丧、出丧、墓丧、葬后礼仪五个部分来对中国丧葬礼俗进行分析。书书中大量引用史料,史料来源广泛,不仅包含《礼记》、《三国志》、《元典章》等原始材料,《金瓶梅》、《红楼梦》等古代小说,还参考了许多现代史学家观念或有关丧葬的著作。如在本文第五章所讲到的二次葬礼中,就引用《后汉书》、《隋书》、《贵州通志》等史料来阐述二次葬在在古代明间具体实施状况,而且关于二次葬的起因,作者则是通过宋兆麟先生以民族学的角度来分析二次葬的原因,是死者都有与祖先归葬一处的信仰,而这一观点也被作者引用,作为二次葬的一个终极原因。本书采用史论结合,大量运用史料来印证作者的观点,这就使得本书观点有理有据,而且相对较为全面。本书在论述具体的丧葬礼仪时,不仅谈到该礼仪的起源及演变过程,
6
而且还同时谈到一些民间地区在进行这一丧葬礼仪的具体操作状况,这不仅能让读者能对这一丧葬礼仪能有个总体上的把握,而且还能对民间的具体实施状况作一比较,对作者了解民间各地的礼仪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如:作者在论述报丧礼仪时,对于其起源,作者就引用《仪礼*土丧礼》与《礼记*丧礼》来产生甚古,还说道报丧的内容,及记诉死者生卒年月,祭葬时间地点等。接着就是关于;历代报丧礼仪的演变,最后就对民间各地关于报丧礼仪进行具体陈述,书中提到浙江一带,广西宁明北宁村,黑龙江一带,旧时的北京以及中国少数名族关于报丧礼仪的规定。由此,读者不仅能够对报丧礼仪的内容及演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还能对不同地区的报丧礼俗有一定的了解,还有助于读者对民间各地区的丧葬文化历史的认识和掌握。此外,作者在论述每个丧葬礼仪时都将自己的观点引入书中,对该丧葬礼俗作一个评价。这就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仅能看到大量史料,还能看到作者对此的主观评价,这就有助于读者对丧葬礼俗的理解。如:作者在论述娱尸礼仪时,就对人们娱尸的原因及人们的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作了分析,认为人们对死者即眷恋有恐惧,对死者的眷恋其实是对生命的眷恋,而对死者对恐惧则是对死亡的恐惧,并指出人们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的根源在于人们在丧葬礼仪上他们寄托了他们的全部生死观,生之眷恋与死之恐惧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必然导致人们矛盾的心理。对作者这一观点中,我就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娱尸礼仪,他一方面是在对死者表示眷恋之情,而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生者对死亡的恐惧,希望借助一些愉悦的活动来掩饰人们内心深处不敢面对死亡的心情。作者在第六章中还提到了关于葬后礼仪的书写格式,包括祭文、
7
悼词、挽幛等的书写格式、内容、并提供了模板,如在祭文的写作方面,作者介绍了包
括祭祖宗、祭父、祭母等21种对于不同
当然在读完本书之后,我认为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书主要是介绍丧葬礼仪的具体内容,
缺少丧葬礼仪在历朝的演变过程的系统分析,而只是分散地插入到个具体丧葬礼仪中。本本书主要侧重于对汉族丧葬礼仪的描述,而在各少数民族则是在某一具体礼仪上有简略地提到,很多少数民族甚至没有被提及,这不利于读者对少数民族丧葬礼仪的了解。此外,本书在葬法方面的论述也不够完整,只是提及以汉族为首的土葬的相关内容,而火葬、天葬、树葬、崖葬等形式多样的葬法在本书中并未提及。其次,本书在观点上也有一些不够完善。作者在论述土葬的原因时,认为这是汉族人民“入土为安

中国历代葬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琥珀
  • 文件大小43 KB
  • 时间202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