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色名胜区规划规范
GB/T50298-2018
1总则
为有效保护景色名胜资源,全面发挥景色名胜区(以下简
称景色区)的功能和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和景色区可持续发
展提高景色区的规划、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拟订本标准。
本标游、旅游、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文化、休养
及其他服务需要而设置的各项设备的统称。简称旅游设备。
旅游服务基地tourismservicebase
旅游服务设备集中布置形成的不同规模和等级的设备区点。
防灾工程设备disasterpreventionfacilities
为预防、抵抗灾害而修筑,拥有确定防备标准和防备范围的工程
设备。
应急逃难设备emergencyrefugefacilities
应抢救援和抢险逃难必需的医疗卫生、生活保障、交通、供水、
能源电力、通信等设备,以及提供安全逃难、救援和指挥的场所。
3基本规定
景色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景色区(20km2以下)、中型
景色区(21km2?100km2)、大型景色区(101km2?500km2)、特
大型景色区(500km2以上)。
基础资料检查应依据景色区的种类、特点和规划需要,提
出相应的检查提纲和指标。基础资料应真切、完整。基础资料调
查类型应切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
现状剖析应包括:自然和历史人文特点剖析;各样资源的
种类、特点、散布及其多重性剖析;资源利用的方向、潜力、条
件与利弊剖析;土地利用构造、布局、矛盾和适宜性剖析;景色
区的生态、环境、社会与地区因素剖析;游人现状与旅游服务设
施现状剖析等内容。
现状剖析结果应明确景色区发展的优势与动力、矛盾与制
约因素、规划对策与规划重点等三方面内容。
生态分区应主要依据生态价值、生态系统敏感性、生态状
况等评估结论综合确定并应切合下列规定:
1生态价值评估应包括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系统价值等。
2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估可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荒漠化敏感
性、石漠化敏感性等。
3生态状况评估应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地表水环境质量、土壤
环境质量等。
4生态分区及其保护与利用举措应切合表的规定。
景色区的发展目标,应依据景色区的性质和社会需求,提
出适合本景色区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并应按照下列
原则:
1应贯彻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基来源
则。
2应充分考虑历史、今世、未来三个阶段的关系,科学预测符
合景色区自己特点的发展需求。
3应就地取材地办理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
4应使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功能安排和项目配置、人口规模
和建设标准等各项主要目标,与相适应。
景色区应依据规划对象的属性、特点及其存在环境进行合
理分区,并应按照下列原则:
1同一区内的规划对象的特性及其存在环境应基本一致。
2同一区内的规划原则、举措及其收效特点应基本一致。
3规区分区应保持原有的自然、人文、线状等单元界线的完整
性。
景色区构造或模型应依据规划目标和规划对象的性能、作
用及其组成规律进行整体组织;景色区整体布局应依据规划对象
的地区散布、空间关系和内在联系进行综合部署,并应合理、完
善而又有自己特点。
景色区职能构造规划,应按照下列原则:
1应兼顾外来游人、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
2景色旅游欣赏职能应有独到的吸引力和承受力。
3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应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
4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应有可靠的拘束力和时代活力。
5各职能构造应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景色区的综合职能构造
网络。
景色区总体规划的成就应完整、规范,并应切合本标准附
录C的规定。
景色名胜资源评论应包括:景源分类筛选、景源等级评论、
评论指标与分级标准、综合价值评论、评论结论等内容。
景色名胜资源评论原则应切合下列规定:
1必须在真切资料的基础上,将现场踏勘与资料剖析相联合,
实事求是地进行。
定景色区的价值与特点。
3景源等级评论应采取定性归纳与定量剖析相联合的方法。
景色名胜资源应进行分类筛选,提出景源分类数量统计表
其分类应切合表的规定。
应以景源分类检查与筛选为基础,选择适合的评论指标对
景点进行等级评论;根据景色区资源特点对景群进行等级评论;
提出级别数量统计表。对独到或濒危景源,宜独自评论。
景源评论应付所选评论指标进行权重剖析,评论指标的选
择应切合表的规定,并应切合下列规定:
1对景色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评论时,宜采用综合评论层指标。
2对景点或景群评论时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