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以造就封建社会的所谓、“理”:即规律,精神。
B、“气”:即物质,是构成万事万物的材料,理是不能脱离气而存在的。
C、从根本上说,“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理”是纯美的,所以说他是唯心主义。
朱熹认为万物的最初本源首先是理(道德、真理、道理、规律),道德规范是在人类社会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理是生存万物的依据,也是一个生存的法则。
(二)“性即理”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称为性,性与理是一个东西,即“性即理”。可见他是以性为善的。他认为“一理”就是“万理”。
(三)“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的,恶的表现都是气的关系。他认为生物的本性上来讲,它是纯善的。理论上说人性应该是纯善的,但是具体的有肉之躯的人是有善有恶的。
(四)“存天理,去人欲”
“存天理,去人欲”即“变化气质”之情。他强调“先天性”,“必要性”,他认为要想超过禽兽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目前,道德教育只是宣传,他认变道德教育应先是他律,然后再是自律。
(五)“读书穷理”
“读书穷理”即只重视知,不重视行。
朱熹认为读儒家经书,不必联系实际,不必联系思想,学习具体任务,通过自我反思就行了。他认为小学学事主要是:洒扫(劳动),应对进退之节。大学穷理。
二、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他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王守仁--明代中期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一位理学家,其理学思想继承了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并加以发展,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说,这种学说也成为他的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是主观唯心主义者。
王守仁认为知理存在于人的心中,朱熹则认为存在于万物之中。他认为“格物穷理”――即通过事物的研究来弄清理,他认为,天下本无物可格,一切的知和理均在心中,他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被称为“陆王学”。
(一)“心即理”――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权威,理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他并不认为万事之中存在理,他认为“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王守仁不谈性,只谈理;不像朱熹谈理与性。
(二)“致良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像上了一层灰尘。致良知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
(三)“知行合一”的思想――他认为知的过程就是行的过程,知行不能脱节,知行是一个过程,他认为行的开始就是知。这与朱熹是恰恰相反的。
(四)他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王守仁强调顿悟,他做的是减法,良知本来就存在。(1、内省:淡化了读书的作用,产生了消极的影响,造成了理论上的空疏。2、事上磨练。即在行动中学习。他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在行动中进行的。)
*朱熹与王守仁在儿童教育思想上的异同表现在:
朱熹认为:
一、重视蒙养教育
朱熹依据古代的教育经验,把整个学校教育的过程划分为小学与大学两个阶段,其中8~15岁为小学教育段,即蒙养教育段;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段。他认为这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阶段,小学教育是
朱熹的主要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