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刮痧法和拔罐法
第1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痧?
从狭义来讲,痧证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关于刮痧法和拔罐法
第1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痧?
从狭义来讲,痧证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而常发痧证。—年四季都布发生痧症的可能,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第2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痧证的主要特征
痧证的主要特征有二:
一是痧点,二是酸胀感。
第3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概 念
刮痧法指利用特制的刮痧工具,配以一定的刮痧介质,在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进行反复的刮拭,使皮肤表面产生瘀血点、斑状或点状出血,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第4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刮痧工具种类及规格
(一)刮痧板种类
牛角类刮痧板
玉石类刮痧板
木竹类刮痧板
(二)刮痧板规格
(三)刮痧板的保存
(四)刮痧介质
刮痧专用油(无挥发性)
乳膏制剂
第5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牛角类
第6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牛角类
第7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玉石类
第8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木竹类
第9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三、操作方法
(一)施术部位及患者体位
(二)检查与消毒
(三)具体操作方式
1、持板方式
2、刮拭方式
(1)面刮法
(2)角刮法
(3)点按法
(4)拍打法
(5)按揉法
3、刮拭顺序与方向
4、补泻手法
5、刮痧后反应
第10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持板方法
刮痧时利用指力和腕力使刮痧板和皮肤之间夹角约45°为宜
第11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第12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总原则:由上向下,由内向外,单方向刮拭,尽可能拉长距离。
1)头部:一般采用梳头发,由前向后。
2)面部:由正中向两侧,下颌向外上刮拭。
3)胸部正中应由上向下,肋间则应由内向外。
4)背部、腰部、腹部则应由上向下,逐步由内向外扩张。
5)四肢宜向末梢方向刮拭。
刮痧的方向
第13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颈部
大椎穴刮痧时力度宜小、轻,左右两侧刮痧时手法尽量拉长。
颈项部 项三线
第14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腰背部
较瘦的患者刮痧时,手法宜轻,以免损伤脊柱。
太阳刮 夹脊行
第15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胸腹部
胸部刮痧时,避开左右两侧乳头。
膻中刮
第16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肋間隙
腹部五线刮
胸腹部 胸部刮痧应取肋间,不宜在肋骨上刮痧;饭后30分钟刮,肚脐应避开及不可擦油。肝硬化、腹水、胃出血或腹部手术不久禁刮。
第17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四肢
刮痧部位尽量拉长,轻度下肢静脉曲张及下肢浮肿患者,宜采用倒刮,即从下往上刮。
肘窝刮 委中三带
第18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刮痧的补泻方法
按压力度小、作
用浅、速度慢、刺
激轻、顺经络行走、
刮拭时间相对较长,
对皮肤细胞、肌肉
有兴奋作用。宜用
于体弱多病、久病
虚弱的虚证患者,
或对疼痛敏感者。
按压力度大、作
用深、速度快、刺
激重、逆经络行走、
刮拭时间相对较短,
对皮肤细胞、肌肉
有抑制作用。宜用
于身体强壮、疾病
初期的实证患者以
及骨关节疼痛患者。
介于补法与泻法两
者之间:按压力度
和速度适中,时间
因人而异。适宜于
虚实夹杂体质者,
尤适宜亚健康人群
或慢性病患者的康
复刮痧。
补法
泻法
平补平泻法
第19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刮痧后的反应
紫色:湿热
第20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紫红色:湿热、风湿、肝热
第21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紫黑色:湿气、邪气、阴虚
第22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红色:血热、肺热
第23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颗粒状:宫寒、体寒、胃寒
第24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四、刮痧法作用
(一)刮痧作用
1、调和阴阳
2、扶正祛邪
3、活血化瘀
4、清热消肿
第25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拔 罐 法
第26页,讲稿共27张,创作于星期日
感
刮痧法和拔罐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