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一一广州中新知识城、东莞松山湖
一、东莞松山湖
概况
东莞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是2001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处于穗港经济走廊中段,南临香 港、深圳、北靠能力为核心,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
强人才引进,加快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研发机构、研 发
型企业和服务于科技发展的项目,努力建设成为东莞的科技中心。公共技术 创新平台:
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
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
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研究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理工程研究院
东莞市产品质量检测基地
东莞市清洁生产科技中心
东莞中子科学中心(筹)
中山大学东莞研究院(筹)
专业技术平台:
生物医药孵化器
创意产业孵化器
稀土纳米材料工程中心
微电子材料研发中心
光电子应用研发中心
医药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微生物技术研发中心
智能玩具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企业研发中心:
生益科技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
易事特UPS电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广东省企业技术中心万科国家住宅产业
化基地
新能源ATL研发中心
晶广半导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研发中心
东阳光药物临床试验平台
招商对象
截至2008年底,松山湖共引进创新型科技企业290家,其中总部型研发型大
中型企业86家,国家级、省级大中型研发机构32家,中小科技开发企业148
家,其中包括华为、中国无线、易事特、Celestica Electronics (Dongguan) Ltd.
等知名企业。
、
二、广州中新知识城
总体定位:知识城定位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知识经济高地; 汇聚全球精英人才,创造生态型国际化宜居宜业新城。
打造成为一个引领广州、广东以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新 引擎;要在知识城汇聚全球的精英人才;要把知识城建设成具有的生态 宜居新城;要使新加坡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国情相融合,在知识城得到成功的运 用。
“北有中关村,南有知识城”。首期开发重点在数字化图书馆、南洋理工大学 海外分校、会展中心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等。广州开发区目前已与新加坡 当地商会机构签订了招商合作协议,与南洋理工大学签署了教育合作和项目引进的 合作协议,并与中科院及其广东分院初步确定了合作框架和一批合作项目,拟在
“知识城”规划建设省院合作核心载体。
规模:规划总人口 54万人,其中就业人口 27万人。规划范围123平方公里, 建设用地60平方公里;其中启动区建设用地约6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占55%。
重点产业:发展研发服务、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信息技术、生物
技术、能源与环保、先进制造八大支柱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
附加值制造业为支撑,宜居产业为配套的产业结构。其产业发展契合国家发展新兴 战略性产业的战略方向,将突出产业高端集聚、形成知识经济高地的功能。目前正 谋划引进一系列高端研发机构、高端产业园区、国际著名大学分校、跨国公司总 部、科技项目孵化基地、公用设施等重大项目。
战略定位:立足珠三角,辐射华南,面向全球,服务全国,影响东南亚,努力 建设成为中国自主创新的先行区、知识经济的高地、推动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的强 大引擎、中国一东盟区域性创新中心和生态宜居的新城区。
中新知识城选址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广州科学 城北区的范围。按照规划与设想,知识城将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战略布局的核心 区,成为引领珠三角、广东省乃至中国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 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地;成为产业、环境和
社会相得益彰、和谐发展,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成为新加坡先 进管理经验与广州市情、中国国情相融合并得到成功运用的示范区。
中新知识城借鉴新加坡先进的规划建设理念,以绿带和周边地区构成区域生态 网络系统,科学规划城内路网与功能分区,共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个新市镇, 首期将开发约6~10平方公里的启动区。中新知识城将建设高标准的基础设施,并 全面推行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 与建筑、自然和谐共存。
重大项目谋划: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业设计谷、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研究院、 未来体验中心、中新工业技术研究院、珠江创新论坛、中国一东盟创新中心、世界 百名领军型华人科学家创新园、世界研究型大学分支机构、国际健康医疗中心、中 新知识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交通:选址位于广州市东北部萝岗区九龙镇。其中心区域距中心城区30多公
里,距白云国际机场约24公里,距广州科学城约26公里。规划强调区域
世界科技园四个案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