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管理学随堂练习小案例集
《管理学》随堂小案例集
案例一:管理者干什么?
蒋华是某新华书店邮购部经理感到非常苦恼。
问:张华他们应该怎么办,才能摆脱这一困境?
案例六:“知识分子太难管了!”
有一个实力较强的应用科学研究所,所长是一位有较大贡献的专家,他是在“让科技人员走上领导岗位”的背下,被委任为所长的,没有领导工作的经验。他上任后,在科研经费划分、职称评定、干部提升等问题上,实行“论资排辈”的政策;在成果及物质奖励等问题上则搞平均主义;科研项目及经费只等上级下拨。广大的中青科技人员由于收入低且无事可做纷纷到外面从事第二职业,利用所里的设备和技术捞私利,所里人心涣散。
上级部门了解情况后,聘任了一位成绩显着的家用电器厂厂长当所长,该厂长是一位转业军人,是当地号称整治落后单位的铁腕人物。新所长一上任,立即实施一系列新的规章制度,包括“坐班制”,并把中青年科技人员集中起来进行“军训”,以提高其纪律性;在提升干部、奖励等问题上,向“老实、听话、遵守规章制度”的人倾斜。这样一来,涣散的状况有所改变,但大家还是无事可做,在办公室看看报纸,谈谈天,要求调离的人不继增加,员工与所长之间也经常出现矛盾。一年后,该所长便辞职而去,并留下了
“知识分子太难管了”的感叹。
上级部门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研究后,又派一位市科委副主任前来担任所长。该所长上任后,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然后在上级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把一批有才能、思想好、有开拓精神的人提升到管理工作岗位,权利下放到科室、课题组;奖励、评职称实行按贡献大小排序的原则;提倡“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在完成指定科研任务的同时,大搞横向联合,制定优惠政策,面向市场。从此,研究所的面貌焕然一新,原来的一些不正常现象自然消失,科研成果、经济效益成培增长,成了远近闻名的科研先进单位。
问:同一个研究所,为什么不同的人来当所长会有大不相同的结果?
案例七:科研项目管理。
在一个高校中,导师和研究生主要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一般情况是:导师在申请到课题后,由导师统一制定方案,确定研究人员,决定经费的使用,学生负责具体执行,一切运行中的问题由导师决定如何解决。在导师项目较少的情况下,由于学生技术水平低,经验也不足,这种模式保证了科研任务的有效完成。但随着项目数量的增加,导师开始顾此失彼,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碰到一些问题时常常不能及时得到导师的指点,从而使研究效率大大降低,项目延期现象增多。
问: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
案例八:该由谁骑这头骡?
一位农民和他年轻的儿子到离村12里地的城镇去赶集。开始时老农骑着骡,儿子跟在骡后面走。没走多远,就碰到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指责农夫虐待他的儿子。农夫不好意思地下了骡,让给儿子骑。走了一公里,他们遇到一位老和尚,老和尚见年轻人骑着骡,而让老者走路,就骂年轻人不孝顺。儿子马上跳下骡,看着他父亲。两人决定谁也不骑。两人又走了四里地,碰到一学者,学者见两人放着骡不骑,走的气喘吁吁的,就笑话他们放着骡不骑,自找苦吃。农夫听学者这么说,就把儿子托上骡,自己也翻身上骡。两人一起骑着骡又走了三里地,碰到一位外国人,这位外国人见他们两人合骑一头骡,就指责他们虐待牲口!
问:你若是那位老农,你会怎么做?
案例九:组织目标评价
××蛋鸡试验场是全国20个大型集约化蛋鸡场之一,也是该省唯一的大型蛋鸡场。该场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制定了“八五”目标体系如图5-2:
试根据组织目标设置原则评价此组织目标体系的环境适应性和具体可操作性。
案例分析十:怎样赢得竟争优势?
三星电子是一家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家企业受国家的扶植,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发展。但现在,这家企业强烈地意识到了来自国外同行的竟争。这家公司的总经理认识到,在这个行业里,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企业要成为高技术的创新者。为此,他聘请了某高校的一位管理学教授,来分析该企业能成为一家成功的高技术企业的内部适应性。
该教授经过调查,提出了以下看法:企业的目标大多数是为期一年的,而且主要是一些经济指标;对于一些从事从长远看可能是有利的开发或经营活动的部门和人员,并没有给予相应的奖励;奖金是根据季度或年度目标实现情况而定的;一般地,各主管人员是好的“消防战士”,但他们只注重“救火”,而不太注意事先防止问题的发生;没有什么集体的努力,每一个主管人员都集中精力于自己的任务;主管人员大都关心内部的经营活动,而不关心外界的环境变
管理学随堂练习小案例集修订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