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李信巧 刘娜娜
【摘 要】本文以“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阐述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分析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并对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节课主要学习指数函数及其性质。在研究指数函数性质之前,学生对函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研究函数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紧紧围绕“指数函数及其性质”这一中心内容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指数函数模型的认识,通过概念辨析之后学生对指数函数的模型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此时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直观地发现重点、难点、易错点间的关系。同时,整节课堂利用思维导图将知识点联系在一张图片上,课程内容讲解结束后学生能在笔记本上留下完整的关于“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思维导图。这样的课堂,学生参与度比较高,能有效地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为后继学习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a
传统的解题教学模式几乎是教师对问题进行分析,将相关的内容罗列在黑板上,再让学生进行求解。使用思维导图解题分析模式,区别于常规课堂中教师分析的模式,它把分析过程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使分析过程更加清晰,也使学生在解题分析中进一步深化题目所涵盖的知识点。这种模式将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可见,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能充分地调动学生解题分析的积极性,将脑海中的对数学问题所设想的可能写在纸上,方便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取得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
二、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作用
思维导图事实上是对学生思考过程进行有型的记录。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和解题上,往往会遗忘某些知识点,导致无法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思维导图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具有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能有效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归类到完整的数学体系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先接收到零散的知识点,课后再将零散的知识点汇总到相关的知识体系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
其二,能有效地幫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绘制解题思路的思维导图,能更好地寻找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其三,思维导图能改善学生存储知识点的方式,帮助学生调动右脑参与学习。
三、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的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起到引导作用。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恰当地将数学课堂交回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根据教师所给的提示进行探索。现根据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为今后在数学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提供参考。
在训练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及学习行为习惯,循循善诱,帮助学生尽快熟练数学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技巧,逐渐形成自己个人特点。学生初学思维导图时,不同的学生会遇到不同的困难,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并及时解决。特别要注意的是,成绩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由于受自身数学知识储备的限制,接受并使用思维导图的程度会比较困难,因此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在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是否有效,学生能否根据教师的引导绘制相关思维导图。要做好预设,预测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
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教师最好能事先提前绘制一份完整的完善的思维导图,以便在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使用,但在知识梳理、解题分析、解题反思等环节应用会更高效。思维导图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对知识、条件的分析和整理能力。如果学生没有系统地归纳和整理数学知识的能力,那么在数学问题解决上也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处理,一是在训练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充分关注学习成绩处于差等的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掌握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本就成绩差的学生找到新的学习方式;二是在课堂上预留充足的时间给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三是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不同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四是在复习、解题等思维导图的绘制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互评互改思维导图,并互相完善,必要时教师可参与一起绘制思维导图。
【Reference】
[1]曹才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
[2](2017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4]东尼·博赞,巴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7
【基金项目】玉林师范学院2014年
巧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