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
二、数据库建设主要参考标准
1、《县(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试点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2、《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检查验收办法》
3、《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建设要求(征求意见稿)》
之外进行补充增加的,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以及元数据中加以详细说明,并进行明确定义。
(4)属性结构定义
属性结构定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进行,在国家和省标准基础上进行扩充的,必须在技术设计书和技术报告中详细说明,并明确关键字段和其它各字段含义。
4、数据采集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基础进行建设。因此,数据采集的过程,主要是在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的基础上进行规划要素补充的过程,如果原数据库数据文件格式与本次建库的文件格式不一致,还需先对数据进行转换,转换的过程中要防止数据丢失和错误,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
(1)空间数据采集
省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地域分区、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以及其它规定的内容;
市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地域分区、用途分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块、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城乡建设区块、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以及其它规定的内容。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用途分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区块、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城乡建设区块、面状建设项目、线状建设项目、点状建设项目等。
县级(含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信息采集包括:土地利用分区要素、基本农田保护要素、土地整理要素、土地复垦要素、土地开发要素、生态环境建设要素、重点建设项目要素(分点状、线状、面状)以及其它规定的内容。另外,在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基础上,还应补充采集旅游资源要素、基础设施要素、主要矿产储藏区要素、滞洪、蓄洪区要素、地质灾害易发区要素等规划基期信息情况。
注意:点状要素位置记录准确,确保其与其它要素之间的位置关系正确。线状要素的采集一定要保持其连续性,被其它符号割断而应连接的线,按延伸方向将其连接。需要建立拓扑关系的线状要素,线段分割在适当的交叉点或者属性变换点处,以保证拓扑的一致性和要素的逻辑一致性,同时防止微短线的产生。面状要素保证面域多边形的封闭,以确保区域不遗漏;边线采集时保证其与其它目标之间的拓扑关系,以防止产生碎多边形。
(2)属性数据采集
属性录入采用人工录入或者扫描识别录入的方法进行。属性数据采集检查时要参照图形数据。对于输入的属性数据应进行精度检查以防止输入的错漏,保证各数据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属性数据采集包括按照标准规定的空间数据各要素的属性数据采集。
(3)指标和文本数据录入
省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包括:省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省级规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表、省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表、省级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控制表、省级设市城市用地规模控制表、省级规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用地一览表、其它要求的指标表。
市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表包括:市级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规划表、市级规划期间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表、市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指标表、市级各类非农建设用地控制表、市级市(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表、市级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表、市级规划期间重点工程项目用地一览表、其它指标表。
县级(含乡镇级)土地利用规划指标表包括: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指标表、耕地保有量规划指标表、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面积指标表、土地用途分区面积指标表、重点建设项目用地规划指标表、各类用地平衡指标表、其他指标表。
5、数据处理
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数据转换、数据整理、坐标系和投影转换、要素分层、拓扑关系处理、属性结构建立等。
主要是指建库的原始数据不是MapGIS文件格式的情况。
交换格式采是国家标准规定的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VCT)。由于VCT数据不对图形参数进行描述,因此,通过数据交换,图形参数信息内容基本丢失,格式转换后,需利用统一的符号库,根据属性内容重新对空间各要素进行符号化。
(1)数据转换
(2)数据整理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成果作为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成果的基础数据时,对照国家规划数据库建库标准,各要素层内容相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有一定的变化,属性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因此,需要根据规划建库的标准进行相应的整理,包括图层数据的分离,属性结构和属性数据的增删、修改,空间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以及其它的编辑等。
土地利用现状库要素层名称
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要素层名称
行政区
市级:乡级区划、县级区划、市级区划
县级:行政区域
行政界线
行政界线
地类图斑
市级:地类图斑、面状水系
县级:面状用地
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