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第1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孟子名言
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冠
教导
去,到
丈夫
顺从
正理,基本原则
实行
独自
这里是固守;坚持的意思
原则,行为准则
第20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指“丈夫”
代词,指“女子”
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代词,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指示代词,这
怎么
介词,把
作为
第21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二、成语探源
:指在金钱、地位面前不迷惑,能保持正直、贞洁的本色。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虽贫穷、低贱、但不改变道德操守或坚定的志向等。也作贫贱不能移。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第22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三、重点句子翻译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武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第23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四、问题探究
1.“是焉得为大丈夫”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有三个标准: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位置能否颠倒?为什么?
不能。“居天下之广居”三句是作为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核心,是基础,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说。接下来“得志”“不得志”是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对前文的进一步补充,因此放在最后。
第24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四、问题探究
“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第一层反驳景春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
,他的反驳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②通达时,施仁政,困窘时,独善其身。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第25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五、文章中心
文章论述了大丈夫的优秀品质。大丈夫在古代是对品德高尚、节操俊杰的人的尊称。真正的大丈夫应该行得正、站得直,为着一个正义的理想目标去奋斗。
第26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方法
这,这样的人
居住
违背
第27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解析】例句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的“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动词,往,到;C代词指曹刿;D结构助词,“的”。
A
第28页,讲稿共48张,创作于星期日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公孙衍、张仪 岂不 诚大丈夫哉
。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5. 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
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