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职业病预防的社会医学措施
作者:单永乐 张宏 张兴旭 单位:山东省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争论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实施6年多来,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争论的重点多集中在防治和消退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脑力低体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社会高竞争、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的压力,使人们的心理性和精神性疾患明显增多。有报告指出,现代社会中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即“心理性疾病”、心理与躯体相关的所谓“心身疾病”、真正的躯体疾病三者各占三分之一,提示人类的心理—精神疾患已经到来,这也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3]。
5
3职业病防治的社会医学策略
职业病严峻危害劳动者身心健康,一旦患病,不仅影响人的劳动力气和生活质量,而且治疗费用昂贵,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并产生负面的政治影响,有损于国家的声誉和形象。有些职业病如晚期尘肺病、重度职业中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实行对症治疗以延缓病人生命。而职业病又具有病因明确、易防不宜治的特点,实行医学和社会学综合防治对策和策略,对于有效预防职业病发生,具有乐观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认为,职业病防治的社会医学策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职业病防治属于预防医学范畴,因此,应遵循预防医学的“三级预防”的原则。①一级预防:即对致病因素(危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防治,从根本上使劳动者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这是预防职业病的根本措施。如改革工艺,使生产过程不产生危害因素或使有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达标。②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早发觉(病人)、早诊断、早治疗。如定期组织健康检查、高危人群的筛选等。③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处理,以防止病情恶化和消逝并发症,预防伤残,促进康复。其中,“一级预防”是二十一世纪医学科学的主要目标,因此,大幅度降低作业人员对有害生产因子的接触程度,早期发觉职业人群在细胞乃至分子层面消逝的损伤,深化争论低剂量理化因子长期接触对人体的影响,是二十一世纪职业卫生的主要任务。过去那种以职业人群为对象,以“二级预防”为主要途径,和环境卫生分别,忽视生产过程对环境污染防治的职业卫生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科学争论和工农业生产均进入高速进展阶段的现代社会需要。新形势下职业卫生工作必需树立“大环境”、“大卫生”概念,将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人文环境融为一体,适应不断进展的社会需求,逐步更新内涵,调整重点,主动变革工作模式,促进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
5
,提高社会重视程度职业病防治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单靠卫生部们孤军奋战,形不成合力,难以奏效。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宣扬贯彻为工作切入点,提高全社会对职业病防治重要性的熟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有力开展。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政府在职防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加强组织与协调;强调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主体作用,乐观引导用人单位主动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7
,广造舆论,营造人人关注劳动者健康、重视职业病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要针对职业病防治的主要环节,重点加强对用人单位负责人《职业病防治法》的宣扬,增加他们的遵法守法意识,提高做好职业病防治的自觉性;三是要加强劳动者劳动技能培训和防治学问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加职工的维权意识和自我爱惜力气[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有关部门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动身,实行有效措施,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的指导和监督。针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的缺失,探究适合农夫工特点的养老保险方法和制度,依法爱惜农夫工职业平安卫生权益。
,要发挥人才及专业技术优势,开展科学争论,乐观探究降低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的新技术、新方法,并担当起职业病防控技术的指导与培训。政府要通过加大科研投入等举措,加强和支持这方面的工作。
,改善工艺流程,以无毒代替有毒,以现代工艺代替传统工艺,以机械化作业代替手工操作,力求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产生职业危害和发生职业病的机率。
,其基本含义是:①为最宽阔的劳动力人群供应服务;②劳动者健康监护、作业场所监测、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健康风险评估是劳动者和企业应当得到的基本的职业卫生服务;③国家应供应基础职业卫生服务的优先政策。但由于
职业病预防的社会医学措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