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思考
[作者简介]孙洪岗,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
○ 孙洪岗
(内蒙古民族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通辽028000)
[Summary]随着全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步伐的加快,民族院种负迁移经常表现在学习者会经常套用母语的模式和习惯,因而导致不合规则用语出现,并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利用好母语
迁移的正效用、克服母语迁移的负效用,是蒙古族学生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方法。
思维是指人们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形成思想的过程。语言则是人们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因而,人们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会在语言方面体现。外语教学法中“自觉对比法”主张,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母语,依靠母语,把母语视为学习外语的基础。然而,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已经掌握母语的人,在非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外语,由于缺乏真实、丰富的语言环境,再加上大脑有利用语言学习经历的强烈倾向,根深蒂固的母语阻碍新知识的学习并对新知识的掌握产生消极的影响。在词汇搭配,句子结构方面,蒙古族学生经常会出现错误。
“越是封闭的环境语言越容易保存,越是开放的环境语言越容易丢失”。来自边远农、牧区的学生,英语对于他们来讲已经是除本民族语言和汉语之外的第三种语言的学习,在接受第三语言时母语迁移负面影响极为突出。少数民族学生外语的学习过程是,用本民族语言为媒介思维,然后再转到汉语。思维过程是英语—蒙古语—汉语。在跨语言、跨文化教学中,由于汉语或蒙古语作为教学的中介语,在双重语言文化转化的情况下,民族生学习外语就更加困难。学生学习或交流总是先用蒙古语思维,然后再转用汉语的过程。所以,在回答问题、语言表述写文中学习者的母语知识、母语的语法规则、词汇概念以及文化习惯等都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他们。著名学者曾指出:“学习外语,就要学习‘按不同的方式’去认识和再现世界,学习外语的过程就是学习另一程符号系统思维的过程。特别是学习词汇搭配时,切忌按照已经习惯的母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方式去寻找对应的词句,生搬硬套”,拼凑出蒙古式的英语。
三、情感和动机
首先,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情感因素之一。学习动机指的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完全是因为大学课程体系要求,缺少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也缺少社会就业需要或出国进修等功利或目的的学习动机。“无动机”导致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久而久之,英语课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负担。
其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对蒙古语授课学生情感的关注。习惯于牧区生活的蒙古族学生,陌生的城市生活本身对他们来讲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新的生活方式、新知识等仿佛就是一扇未开启的大门,他们既感到新奇,有感到恐惧。加上学校追求四级,提高应试水平,加大学生的习题量,从而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原本没有外语基础和外语学习经验的学生,在这强大的压力下产生自卑心理。无论教师课上如何努力,总是有很多学生表现出厌学的现象,学习成绩每况日下,要改变这种局面,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四、教学计划、教材等与生源实际基础差距较大
蒙古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而教学时数少的矛盾。一方面,学生英语基础差,不能很快理解语法
蒙古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