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高尚师德尽教师职责
郑先科
2016年9月4日
1486453218@
1
内容提要
一、师德的发展
二、高等学校师德建设的意义
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四、教师的职责和教师素质
五、掌握知识特点,把育人融入教书中
1486453218@
2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古人论师德
(二)现代师德观的内涵
一、师德的发展
1 、孔子
2 、董仲舒
3 、韩愈
4 、朱熹
(一)古人论师德
1 、孔子:《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论语》中说的是做学问和干事业的三重境界:一是从不懂到懂,二是从懂到喜爱,三是从喜爱到乐在其中。唯有达到第三境界的人,才可能有所成就。
2 、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
3 、唐代韩愈在著名的《师说》中比较全面地规定了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4、宋元明清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
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1 、继承和发扬传统师德观的合理因素,潜心于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
2、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3、实施现代民主教育,杜绝传统专制教育对学生的戕[qiang]害(伤害)。
4、坚持素质教育,抵制应试教育。
(二)现代师德观的内涵
树师德师风 尽教师职责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