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pdf


文档分类:研究报告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 11 卷第 3 期 2012 年 9 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
何雨1 ,陈丽君2
( 1.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13;
2.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 在信息平民化的现代社会中,敏感性网络谣言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
风险源之一。简单化的价值判断只会妨碍人们对它的正确理解,无法揭示谣言信息传播的社会机制,不
利于人们采取有效的治理对策来规避、化解谣言。基于此,需要首先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内涵与外延,指
出其具有遮蔽事实与揭示真相的双重可能。进而分别从谣言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角度分析了网络谣言生
成的群体动机,认为信息流瀑、群体极化和偏颇吸收是网络谣言传播、繁衍和选择的社会机制。最后,针
对治理网络谣言的“寒蝉效应”困境,应该正确处理网络谣言和舆论监督的关系,完善信息公开机制,依法
处置危害严重的网络造谣者,切实打通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鸿沟,最终避免群体性、危害性网
络谣言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 网络谣言; 形成机制;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7287( 2012) 03-0100-05
论场”主要是借助于各类社交媒体提供的微博、博
一、信息社会中的网络谣言
客、微群等网络平台来传播、扩散海量信息,特别
2011 年 7 月 11 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下属网站是那些未经官方证实但是又极易引起网民关注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用首页头条发表了“善待网焦点、热点社会信息。通常而言,人们往往把这类
民和网络舆论”系列评论的开篇之作———《打通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称之为“谣言”,“谣言是最古
“两个舆论场”》,文章引用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老的大众传播媒介”,其主要特征在于通常假设公
的研究: 在当下中国,客观存在两个舆论场,一个众人物是极为复杂和腐败的,并预设其在某事件
是党报、国家电视台、国家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中是有罪的或者有错的。在信息平民化时代,无
论场”; 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论是在扩散范围、传播速度还是在社会影响上,借
“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QQ、博客上议助于网络的力量,地方性、个案性的谣言经常最终
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1]。对于会演变为一个跨越时空、具有巨大影响的社会公
执政党来说,严峻的考验在于,“两个舆论场”之间众事件。正如马凌指出的那样: 谣言是重要的风
呈现此消彼长的势头: 一方面,“自为”的民间舆论险源,谣言盛行每每都会催生或伴生突发性事件、
场时现乱象,网上谣言满天飞,哀伤太多,戾气太群体性事件和恶性事件[2]; 张雷则明确指出了网
重; 另一方面,“自律”的官方舆论场则趋于自我边络政治谣言可能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
缘化,使政府的公信力持续流失而致“贫血”。全的破坏性因素[3]。
相对于“主流媒体舆论场”,自生性的“民间舆在中文语境中,人们常常从消极层面来界定
* 【收稿日期】2012 - 03 - 05
【作者简介】何雨( 1978 - ) ,男,江苏灌云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论网络谣言的形成机制及其治理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wbjll1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