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申报阐述
构建智慧型图书馆
全面提升图书馆服务层次和水平
项目概况
项目建设类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类项目
项目建设周期:5年
项目建设年度:2016年—2020年
项目预算经费:
项目负责人:
2009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的构想,物联网也在2010年被正式列为我国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并被列“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校园等一系列概念诞生,并被付诸实践。与“智慧”相关的技术和理念不断成熟,给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作为重要的信息服务机构之一的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和变革服务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图书馆”应运而生。
现状分析及立项依据
智慧图书馆就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将图书馆建筑、图书馆设备、纸质馆藏、数字资源、用户、馆员等各种要素关联起来, 实现全面的互联互通,从而高效、快捷地提供人性化、专业化、智慧化的服务与管理,最终实现智慧化管理和服务的一种新型的图书馆运作模式。它是以资源为基础、技术为支撑、服务为灵魂、以人为核心、空间为实现条件,各要素之间相互融合的有机体。智慧图书馆兼有物联网和数字图书馆的双重特征, 它具有全面感知、共建共享、泛在服务、互联互通等特点。
现状分析及立项依据
(一)、现状分析
(1)2006年2月集美大学率先建成国内第一家 RFID智能图书馆
(2) 2010年以后我国图书馆界掀起了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建设狂潮。
(3) 2012年后中国新建、扩建、重装修的大中型公共、高教图书馆新馆几乎无一例外地引入了RFID技术
(4)截止到2013年12月,国内已经有近300家高校图书馆正式启用RFID 智能图书馆系统。
I国内高校建设情况
2012年底,中国科技大学
率先建成RFID智能图书馆
(2)2014年底合肥工业大学、
皖西学院、安徽大学等省内
15所高校相继建成和正在建
设RFID智能图书馆。
(3)2014年11月由中国科学技
术大学主办的省内七十多家
高校代表参加的智慧图书馆
服务和管理模式研究会
(4)2015年6月在皖西学院
召开安徽省高校图书馆
智能图书馆建设经验交流会
II省内高校建设情况
(1)我校图书馆自动化、
数字化、信息化建设以
前一直走在全省高校的
前列
(2)我馆一直关注和跟踪
该技术的发展动态,并做
相应的技术储备和资料的
积累
(3)考虑到该技术刚开始
不成熟,暂缓智慧图书馆
建设
(4)经过多年的发展,智慧
图书馆的技术已成熟,标准
已统一,我馆已具备了智慧
图书馆建设的条件。
III我校图书馆现状
现状分析及立项依据
(二)、立项依据
我馆已具备了建设智慧图书馆的良好基础:
1、技术基础:我馆早在2002引进的汇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书目数据自动化管理,实现了图书馆各项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实现的两校图书馆的网络化,读者通过网络可以访问图书馆的各项资源。
2、资源基础:我馆现有藏书180件,先后引进了45个电子资源,资源比较丰富,在资源上能保障我校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
3、人员基础:我馆从事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管理的人员有4人,除了一位新人外,其余3人都是长期从事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设备和系统管理的人员,技术、经验丰富;
现状分析及立项依据
(二)、立项依据
项目调研和论证:
我馆在申报这个项目的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并实地走访了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合肥工业大学图书馆、马鞍山市图书馆等已建成智能图书馆系统项目,并正在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图书馆,了解智能图书馆系统的应用情况以及智慧图书馆建设进展;并请多家厂商来我馆介绍智慧图书馆技术发展状况,结合相关资料,进行了多轮论证,认为智能图书馆系统和技术已经成熟,智慧图书馆系统和技术正在飞速发展,智慧型图书馆建设是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是提升服务层次和服务水平的必要手段,利用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为我校师生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移动化的资源服务,满足广大师生的教学和科研需求。
项目建设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可行性
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始于2005年,是在借鉴“智慧城市”、“智能图书馆”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形成了一定的具体实践。智慧图书馆是建立在物联网和继承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图书馆,随着无线射频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成本的有效控制,RFID技术在图书馆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应用也将越来越深入,其在现有大中型图书馆的成功应用,表明RFID技术已为图书馆智能化确立了一个可行的应用方向。而国内众多厂家将磁条和RFID相结合的EMID新一代解决方案,将会使更多的馆员从简单而繁琐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有更多时间去开展
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建设项目汇报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