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生活文章_禅意生活美文
烹禅煮佛,生活处处皆禅意,就看你觉悟不觉悟。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禅意生活文章!
禅意生活文章:生活处处皆禅意
我一直觉得,恭读禅书需要有一份宁静的心境,心绪不宁是读不懂禅书的。
收到
行走时,周围的环境一定要好。比如秋天早上在这里,能看见喜鹊在草地上寻觅着什么,能听见秋天的小虫在私语,这都是在城市里无法看见的东西,能让你瞬间对世界有清晰的感悟,觉得人生很美好。
我从前住在市中心的时候,只能在街心花园散步,很不舒服,因为那里不可能行走两三个小时的,总觉得很局促。
一般人总觉得我是画画的,需要所谓的灵感之类,行走就是获取灵感的一种方式。其实不是,我喜欢行走,是喜欢它与世隔绝的感觉。这个“世”,指的既是一些俗务,也是画画那些事情,对于我,画画是一种繁琐的工作,尽管也很愉快,可我还是不愿意把它和行走扯到一起。
画画之外,我喜欢的东西太多了,弹古琴,玩沉香,收藏古墨和蜜蜡,还有各种张扬着小情调的活动。不是说这种活动不好,而是我把自己装得太满了,满则会溢出,这是规律。所以,我也需要时时把自己倒空。对于我,行走就是把自己倒空的一种办法。我要求自己在行走的时候与世界隔离开,毕竟人需要各种状态。
只有倒掉一些,才能再装进一些,这个道理我是慢慢才悟到的。
这种习惯其实很早就养成了,那时候我大概14岁,在法国参加一位来自越南的禅师办的禅修班,那个班有一个修行的基本法则就是行走,而且要求你一走就是几个小时。刚开始去的时候很不习惯,觉得好枯燥,几个小时都走在路上,只能胡思乱想,什么都想。那时候我很早熟,想的都是一些自己的未来怎么办之类的事情。
走了一段时间后我才突然明白,这种想前想后是件很傻的事情——前面,是已经过去的世界;后面,是尚未来到的世界——我去想这些干什么?为什么不享受眼前的东西?那是在波尔多的乡间,四周都是静美的田园风光,于是我开始享受每天傍晚在渐渐暗淡的天光里走路的乐趣。行走中的禅意,听起来很玄妙,可是真正实施起来,又是最简单最快乐的事情。
这种习惯很好,我已经把它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目前在北京,不管画画多重要,找我办画展的人有多少,或者说庸俗点,能卖多少钱,我也保持着自己的行走习惯——而且还会去异乡行走,保持环境的纯粹性。像去年我就在海南1个月,什么都不干,带了一箱书,一箱茶叶,看书喝茶之外就是去海边小路上散步,让自己慢慢地把北京的世界倒空,然后再慢慢装进去新鲜的东西。”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禅意生活文章相关内容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禅意生活文章:禅意人生,游走红尘
一念一心痛,一情一生殇。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诗一盏茶,一坐一生静。
——题记
凡尘俗事,总让人沉溺,人们贪恋人间繁华,自己把自己圈在了欲望里。而繁华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打捞不起水月,折不断镜中花,空空也。
在最深的红尘处,那里有芸芸众生生的希望,世人渴求能够有那云中仙子踏云而来,度一世平安。佛是慈悲的,众生皆苦,奈何辗转四海五湖,分身也乏力,顾不得所有人。佛说:“有缘我自会度你,你且自修,人世烟火总会将你逼入佛门,若看破之时,我会为你指点迷津”。我说:你且先度我,我俨然看透人世冷暖,尝尽人间烟火“。
佛终是懂我的,人生的坎坷,令我不敢去面对尘世,唯恐仅存的余温,会被薄凉的人情吸取。路过的,遗忘着, 摘取的,散落着,应了佛家碣语“万事到头终成空”。也许这就是人生,无常而无味,生而畏惧死亡。
时间的沙漏细数着流年的遗失,彼岸的渡口送别了一幕幕的离别。此去经年,只道是修缘已结,尘缘已断。修缘之路风尘不绝,如若不能静心养性,摒除贪嗔痴念,只恐落得平静谢幕。我终不是放得下“痴念”之人,佛说:你尘缘未断,不是每个人断了三千烦恼丝就能修禅,青灯古佛,泛黄的书卷是永存的,你劫难未过,妄想早日脱离折磨,又怎能体会修禅之艰。待你断痴念,断尘缘,我度你远离凡尘,自此久居离恨天之上“。
我想起仓央嘉措说的:“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行,只为遇见”。 而今我是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修行,只为躲避。佛见了,笑了,我问:"为何笑我"。佛侃侃而谈,缘生缘自灭,缘灭不由人,姻缘天注定,这场劫难是躲不了的,如果注定相守,那么只可静心等待,缘分到时,自然而成;若是注定离别,也只能静静等待,提早离别也是徒增烦恼。”
自此,我独居一隅,青梅煮酒,品茗赏诗,渐渐学会静心,但又做不到“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佛轻叩柴门,见我这般安静,微笑而语,“你可勘破浮华尘世,心不动”。我说:“佛啊,你且度我吧,你已然见我如此静心,我已放下尘世眷恋,一心修禅。”佛大笑而走,留下一句“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
禅意生活文章 禅意生活美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