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
病理变化: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剖检时取空肠一段,用生理盐水轻轻洗去肠内容物,置于皿中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健康猪空肠绒毛呈棒状、均匀、密集,可随水的振动而摆动,而患病猪的小肠绒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
病理变化: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剖检时取空肠一段,用生理盐水轻轻洗去肠内容物,置于皿中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解剖镜下观察。健康猪空肠绒毛呈棒状、均匀、密集,可随水的振动而摆动,而患病猪的小肠绒毛变短,粗细不均,甚至大面积绒毛仅留痕迹或消失,二者对比十分明显。
整个小肠气性膨胀,伴有卡他性炎,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么,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25%病例有充血变化,胃底黏膜潮红充血,并有黏液覆盖,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较大猪14日龄以上的猪,约10%病例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防治: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发病后要及时补水和补盐,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和磺胺药,如庆大霉素、黄连素、氟派酸、恩诺沙星、重泻立停﹙环丙沙星﹚、新诺明﹙SMZ﹚、治菌磺、肠炎净等。如果病猪不脱水,又能控制继发感染,一般能康复。由于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全血或血复,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流行性腹泻
讲师:王金财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炎传染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
流行病学:
易感性:各种年龄猪对病毒都很敏感,都能感染发病。
传染源:病猪是主要传染源,在肠绒毛上皮和肠系淋巴结内存在的病毒,随粪便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和饲养用具,以散播传染。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但有人报道本病还可经呼吸道传染,并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
流行特点: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感染发病率100%,成年母猪为15%-90%,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季,多在12月—2月寒冬季节发生流行。
症状:
临床表现与典型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口服人工感染,潜伏期1—2天,在自然流行中可能更长。哺乳仔猪一旦感染,症状明显,表现呕吐、腹泻、脱水、运动僵硬等症状,呕吐多发生于哺乳和吃食之后,体温正常或稍偏高,人工接种后12—20小时出现腹泻,呕吐在接种后12—80小时出现。腹水和运动僵硬见于接种后20—30小时,最晚见于90小时。腹泻开始排黄色粘稠便,以后变成水样便并混杂有黄白色的凝乳块,腹泻最严重是排出的粪便几乎全部为水分。呕吐、腹泻的同时患猪伴有精神沉郁、厌食、消瘦及衰竭。症状的轻重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小,症状越重,一周以内的哺乳仔猪常于腹泻后2—4天内因脱水死亡,病死率约为50%,仔猪出生后感染本病的死亡率更高。断奶猪、育成猪症状较轻,出现精神沉郁、食欲不佳、腹泻可持续4—7天,逐渐恢复正常。成年猪仅发生呕吐和厌食。
胃底粘膜潮红充血点状或斑状出血
发病机理:
病毒经口鼻感染,侵入小肠后,在小肠绒毛吸收上皮增殖,损伤细胞器,继而出现细胞功能障碍,营养物质吸收不良,这是绒毛萎缩前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引起营养物质吸收显著降低,蛋白质、糖、脂肪不能彻底被分解,使肠内物质腐败发酵。刺激肠末感受器,蠕动增强而引起腹泻,由于肠道内碱性物质大量排出,而引起酸中毒、自体中毒、脱水和贫血,以至因病毒血症衰竭死亡。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脱水,皮下干燥、胃内有黄白色的乳凝块,小肠病变具有特征性,通常肠管膨胀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淋巴肿大。镜下小肠绒毛缩短,上皮细胞核浓缩,破碎,胞浆呈强嗜酸性变性、坏死性变化,致肠绒毛显著萎缩。腹泻12小时,绒毛变得最短,绒毛长度与肠腺的比值由正常7:1降这3:1
诊断:
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基本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稍低,在猪群中传播也比较缓慢一些,因此临床综合诊断方法,确诊是比较困难的,主要依靠血清学诊断。
防治 :
预防措施:平时特别是冬季要加强防疫工作,防止本病传入,禁止从疫区够猪,防止狗、猫等进入猪场,应严格执行进出猪场消毒制度。一旦发生本病,应立即封锁,限制人员参观,严格消毒猪舍用具、车轮及通道。将未感染的预产期20天以内的怀孕母猪和哺乳母猪连同仔猪隔离到安全区饲养。紧急接种疫苗: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妊娠母猪产前20—30天接种4ml,仔猪通过母乳获得保护。
治疗:通常应用对症方法,可以减少仔猪死亡率,促进康复。病猪群每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